百鸟朝凤
前方有剧透,慎点。
加了排片,终于在影院看上了。
站在海报面前,大唢呐上的师父带着两个徒儿,吹出一幅大气磅礴、瑰丽壮阔的百鸟朝凤。醉于海报间,以至于看完电影的时候有些许的失望。
电影本身并非完美,如果没有了微博的热议转发、吴天明导演的遗作之名和很多大腕的发声支持,估计,就不会有这么高的分数。
电影的立意很好,传统文化的失落,很有让人感动、思考的点,但是电影本身的表达并不充足。
焦三师傅会选择游天鸣,其实一开始就有了端倪。父亲为了让他拜师学艺那一摔,额头磕出了血,摔出了游天鸣心疼的眼泪,也摔出了焦三爷培养的心。吹百鸟朝凤,最重要的不是技巧,是心。之后他刻意地让游天鸣打牢基本功,将自己学艺的第一支唢呐传给游天鸣,在芦苇荡里用鸟叫声回应天鸣,师兄弟们聚会时让他模仿鸟叫……前半段两位徒儿的学艺部分,有描写天鸣对唢呐的感情转变,焦三师傅的因材施教,那个严肃却充满关爱的师傅形象很高大。而到了传声时,两位小徒弟是好兄弟,但互相竞争,因着年龄小又争强好胜的别扭,表情变化很有看头。至此到了影片后半段,在游天鸣学会百鸟朝凤,成为游家班班主的时候,社会转型,观念变化,唢呐班子与西洋乐器骤起冲突,与前半段的铺叙相比,实在太急了,急的还有太多想要了解的内容没有表达出来,比如蓝玉离开后内心有无怨恨,面对唢呐班的没落,曾经那么喜欢唢呐的他有什么心理变化;焦三师傅对于社会变革、观念冲突有没有困惑过;天鸣对于师傅的嘱托、交与的重担、自己的前途和未来有没有犹豫过;而对于传统文化,是否有新的路可以传承发展……
当然这些在电影中多少也体现出来了,但对于我来说,不过瘾。想起少时美学老师说他与陈忠实、吴天明的种种,看着讲台下非常茫然的我们,大概就和观影后的我一样,有一种说不出的委屈、惆怅、心痛和惋惜。
焦三师傅说过:“咱们唢呐也是匠活儿,是匠活儿,就得有人把责任负起来。”匠人,追求技艺的最高层次。对于唢呐匠来说,最高的层次就是领吹一曲《百鸟朝凤》。五一期间,央视曾做过《大国工匠》系列片,记录了八位能人巧匠的故事。而电影里的焦三师傅,也正是这么一位传道者。
本地人的“不守规矩”(不再行接师礼)、洋乐队的兴盛、师兄弟们的陆续出走、父母前后态度的转变、妹妹的劝说,天鸣说了两次,“我给师傅发过誓的”。天鸣已经像焦三师傅一样,把唢呐吹进了骨头缝里。焦三师傅老了,天鸣回来看他他高兴,喝的满面通红,醉醉地吹着唢呐。影片的结尾,面对焦三师傅的坟头,天鸣独自吹奏唢呐,但他又不是一个人,焦三师傅的亡魂还在聆听,而匠人精神,也会随着那条路,越走越远。
走出影院时,看到原本在楼下弹吉他唱歌、打鼓的双人组合面前多了一个吉他盒,里面放了些钱,也还陆续有经过的人往里面放钱。眼前又闪过电影里,游天鸣在西安城墙上看到的卖艺的唢呐艺人。
微博:@古小墨_Pa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