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幸福课

第六集 乐观主义

2020-02-20  本文已影响0人  简扶苏

    上节课我们谈到了潜意识和有意识中情境的力量,并且通过多个实验研究验证了这个关联,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利用这个关联,为自己创造积极的情境,让自己变得更加幸福和成功呢?

Tal给了几个小Tip:

    摆放你爱的人或地方的照片

    让你开心的小东西

    张贴你认可的名人名言

    喜欢的书、音乐、电影

    这些都是在通过“影射”来创造积极的环境,即使你并不是时刻关注它们,但潜意识依然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并且对你造成影响。

    这些思想方法源自于自助运动,这里提及了几本与自助运动相关的书籍:《思考致富》、《正面思考的力量》、《秘密》,相信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曾有所接触,它们传达的核心理念,基本都集中在“只要你相信,你就能做到”,听上去的确十分鼓舞人心,然而,这是真的吗?

    在Tal看来,当今的自助运动过分强调了真相的某一部分,虽然我们的精神的确可以创造现实,但那并不是所有的现实,我们当然还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还需要全力以赴的去努力,而不是坐地空想。在澄清了这个基本常识以后,我们还是将关注的焦点拉回“信念是自我实现的预言”这个核心内容上来,关注于我们可以改变的部分,那么信念到底是如何起作用的呢?Tal讲解了两个机制:

    第一个是动力机制,很容易理解,当人们相信自己能够做好一件事的时候,常常会动力十足,而这动力也能反过来帮助事情的成功。

    第二个是一致性(相合性)机制,这个机制相对复杂一些,什么意思呢?我们每个人看待世界都存在一个内在的心理模式(schema),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遇到某种情况,会怎么样变化,都是有内在预期的;而相对的,还有一个外部真实的客观世界,它的表现与我的内在模式无关。然而我们的精神世界不喜欢内部与外部存在差异,它更愿意内外部一致相合,所以一旦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我们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对劲,往往要不惜一切代价让两者统一起来。会有哪些办法重建一致性呢,以下四种:

    第一、更新内在模式。就是当我发现原本的认知不对,那么就根据外部现实来更新内在认知。

    第二、忽视或抛弃外在信息。这种常常更普遍的被人们采用,比如我觉得某个人很可恶,现在却忽然听说一件他做的好事,我会怎么做?当做没看见,直接忽略掉。

    第三、主动验证。这条与第二条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还是那个例子,我除了忽略掉他做的好事,还会怎样做呢?寻找更多的证据,来证明这个人有多么的可恶,更加坚定我讨厌他的立场。

    第四、创造新的现实。就像上节课说的Bannister的故事,1954年以前的现实是1英里一定超过4分钟,但是Bannister改变了这个现实,从而达到了他自己内在模式与外在现实的统一,而此时其他的赛跑者的内在与外在一致性又受到了冲击,于是他们也开始寻求新的统一。除了创造客观事实,这种方法还包括人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解读,最典型的例子是对失败的解读,当记者说爱迪生的灯泡实验失败了5000次时,爱迪生的回答是:“我并不是失败了5000次,而是成功了5000次,成功的证明了哪些方法行不通。”这就是完全不同的主观解读,也正是如此,才使爱迪生成为了史上最富创造力最多产的科学家。

    这个一致性的机制,也充分的解释了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的不同情况,根据积极心理学之父Martin Seligman的研究,就目标设定这个方面来说,悲观主义者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都很现实,而乐观主义者的短期目标并不现实,长期目标却很现实,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回顾一致性模型,对悲观主义者来说,他们的期望和信念都处于比较低的标准,因此会制定一个比较现实的目标,大脑努力寻求一致性,于是表现通常就与期望相一致,而这样的表现又会反过来验证低信念,于是就这样平平稳稳的一路从短期目标“不成功但现实”的走到了长期目标。即使偶尔会取得超过预期的成功,大脑的一致性也会把这解释为走运、偶然。

    再来看乐观主义者,因为拥有着很高的期望和信念,他们的短期目标总是定的看似不现实,于是常常难以成功,但大脑的一致性会对这种情况做出相应的解读:这是个机会,我已经有进步了,还能吸取些什么教训呢?也许这样的短期目标会一次又一次出现失败,但乐观主义者却始终保持了高期望,并且在不断的进步,直到期望与现实相一致,完成了“不可能的可能”,从而也使长期目标看起来比较现实。

    可见两者存在着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也导致了人生完全不同的走向,而对我们来说,幸运的是这并非与生俱来不可改变的,而是可以通过研究习得的,现在你就已经看破了其中的奥秘,是否该想想如何应用到自己身上了呢?当然我们也要将乐观主义与盲目乐观区别开来,并非所有的事情,只要我乐观的想象,就一定可以实现,多年间对不同文化,不同地方,不同年龄的成功人士的研究证明,成功的秘密是乐观、热情和勤奋,显然乐观首当其冲非常重要,但也仅仅是其中一个要素,想要成功,还需要真挚的热爱和勤奋耕耘。

    最后,Tal谈到一个普遍却奇怪的现象,既然乐观如此美好,为什么我们的父母长辈常常要我们降低预期呢?也许你听说过一句话:“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所以他们降低我们的预期,正是因为对我们的关心,希望我们能够生活得更加快乐。然而,这显而易见的规则真的正确吗?

    事实上,就像我们之前课程说过的,一些外在事件带给人们的情绪影响只能维持很短的一段时间,人们的幸福水平很快会回到原有的基准水平,无论是快乐和是痛苦,都无法改变这个基准线的位置,因此短期目标的成功还是失败,其实不会从根本上影响我们的快乐程度,那么,难道一个人的快乐就卡在开始的水平上无法变化了吗?当然不是,幸福课本身就是要研究如何提升幸福水平,而这个秘诀就是——面对而非逃避!去面对有那些具有挑战但对你很重要的短期目标、去承担失败的风险、去解决和处理遇到的问题,长此以往,你的幸福基准线就会螺旋上升,这是因为:

    首先,自我知觉理论。我们得出关于自己的结论,和我们得出关于他人的结论,方式是一样的,比如,我看到一个人总是参加活动、当众发言、不断尝试,那么我会得到结论:这个人很有勇气。同样的,我们也会如此观察自己的行为,当发现自己不断尝试时,就会认为自己是个富有勇气的人,具有很高的自尊,而自尊与幸福程度是成正比的。

    其次,我们在面对失败后会意识到,真正来自于失败的痛苦远小于我们想象中的。如果一直想象可能遭受的痛苦,它就会处于持续状态,而当我们真正面对并克服之后,会发现它远没有以为的那么可怕,我们可以应付、自己比想象中更有能力,于是我们变得更加自信、自尊,快乐水平随之提高。

    最后,更多的成功。因为成功别无二法,无论在任何领域,都需要去直面困难,学习失败、从失败中学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