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从古到今的世界十字路口(二)

第十一章 黄金之路
在哥伦布探索美洲新大陆之前,葡萄牙其实已经率先开辟了海上贸易,但这种贸易主要是向南去往南非等地,目的在于绕过诶及通过南非的撒哈拉沙漠商道,转而从海上直接去往目的地寻找商机。但刚开始的开辟都不尽如人意,所到之处往往荒凉贫瘠,与航行的成本比起来根本入不敷出,直到后来开发出了一种新的商品,葡萄牙才获取到巨大的财富,并成为一门源源不绝的生意,那就是——贩卖黑奴。西方人在贩卖奴隶方面是非常没有人道的,直接在非洲大陆上见人就抢,肆意欺凌,由于科技和军事水平的差距,非洲人没有办法只能听命于人,这也导致了大量的悲惨景象,当时的西方人有些也会感慨所见非人,但久而久之也就习惯并淡漠了,甚至亲自参与到抓捕黑奴之中。此时,哥伦布开始提出要向西开辟新航路,并找到了美洲大陆,虽然他一开始以为这是日本,或者印度,这也是为什么美洲土著被称为印第安人。刚开始几次,哥伦布并没能带来什么财富,他只能继续欺骗投资者当地有着巨大的财富,这些传说也开始影响其他国家的航行家,西班牙就是其中一个。在那之后,西班牙也开始频繁资助航海行动去往美洲大陆,他们发现美洲当地人出乎意料的没有抵抗能力,因此美洲遭到了和非洲一样的对待——成为奴隶的出口地。同时,随着探索的深入,也开始逐渐发现一些美洲出产的财宝,比如珍珠、黄金等。这些不断积累的财富让西班牙一举登顶,其国王甚至成为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但别忘了哥伦布开辟新航道是为了什么,其初始目的在于获取财富并为向东收复被攻陷的圣城提供经济保证,但此时欧洲的各个发达国家已经沉沦在财富之中,对于战争已经没有多大的兴趣了,但另一群人为此提供了极大的热情,也就是艺术家、作家和建筑家们,而这一时代也成为了一个作品蓬勃迸发的时代,史称——文艺复兴。
如今的使命在于重新找回过去。古老帝国都城的沦陷为新继承者们重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辉煌提供了机遇。当然,这还需要极大的热情。但事实上,法兰西、日耳曼、奥地利、西班牙、葡萄牙和英格兰都和雅典及古希腊世界没任何关系,在罗马的整个发展史中也无足轻重。这些热情都要归功于艺术家、作家和建筑家的粉饰,他们借鉴了古代的元素、思想和文字,选择性地引用史料,编成了一个随着时间推移越发让人觉得可信、越发被人认为是标准的故事。因此虽然学者们一直将这一时期称作文艺复兴,但其实根本就不是复兴。相反,这是一次新兴、一次新生。在人类历史上,欧洲首次成为世界的中心。
第十二章 白银之路
在西班牙大肆撰取美洲财富的时候,葡萄牙也没闲着。由于她之前已经成功开辟了通往南非的海上航道,因此更进一步就显得非常顺理成章。这一步在达伽马的手上实现了,他成为第一个越过好望角,成功抵达印度南岸的人,并由此成功建立了葡萄牙直通印度的海上贸易通道。这一下威尼斯开始慌了,要知道印度的商品如要通过陆上路线运往欧洲,需要经过很多国家与城市,而这都会收取一定的关税,但葡萄牙的海上通道成本将小得多,也就是说威尼斯的商品价格将完全无法拼得过葡萄牙里斯本的价格,于是威尼斯的人们都开始普遍持悲观态度,但也有一些头脑清醒的人提醒,葡萄牙的海上通道并不是完全安全的,在当时至少一半的出航船只都无法顺利的返航,货物全都沉于海底了。再进一步,葡萄牙的船队也继续往前,一直开辟到了中国广州甚至东南亚。但西班牙却更进一步,由葡萄牙人麦哲伦带领的西班牙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的壮举!这一组合也是很讽刺了。
于是,(葡萄牙与西班牙)这两个伊比利亚邻国瓜分了整个地球,他们得到了教皇的祝福——当然,更是上帝的祝福。
不过与对美洲的侵略不同,这些新开辟的航道并不是以征服为主的,毕竟这些航道上的贸易国家都是当时的“现代文明”,都有着自己成熟的政体与科技军事手段,因此,
这一东方航道的发现与美洲大发现完全不同,它通常被看作是一种相互合作,而不是一项征服行动。其成果便是东西方贸易的大幅增长。
不得不感慨的是,在笔者更早一点的时期,明朝的郑和已经开始了下南洋的航行,并成功到达印度甚至波斯湾和西非。但明朝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商贸,而是宣扬国威,也并没有因此获取利益和财富,而更多的是给出自己的货品,宣扬自己的富有。因而这一航行在执行了几次之后就不再继续,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中国痛失了近代最好的发展机会,并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深远影响。
虽然欧洲的葡萄牙和西班牙积极开辟海上航道,但陆路贸易依然有其发展,其中奥斯曼帝国和波斯帝国就依靠地理优势从贸易关税中赚取了很大利润,成为伊斯兰世界的两大帝国。另外,作为商品出口国的印度也同样收获了大量的收益,并因此逐渐发展起来,兼并周边国家。而这些收益,则体现在当时不断兴建的众多壮观建筑上。
对许多人来说,泰姬陵(Taj Mahal)是世上最具浪漫色彩的建筑,充分展现了一位丈夫对妻子深深的爱,但它同时也反映出其他内容:环球贸易给莫卧儿统治者带来了巨额的财富,使他有财力向自己可爱的妻子表达深刻的思念之情。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由于世界轴心的重大转移,此时欧洲和印度的财富都是以南北美洲的付出为代价的。
这又是另一种讽刺,印度的商业发展和财富收益,确实以牺牲地球另一端的印第安人为代价的。
另一个大的商品出口国——中国,同样从中收获颇丰,有一种说法甚至认为,欧洲和中亚如此处心积虑地开辟商路,最终贸易的收益却都落到了东方国家——中国手中。在当时的中国,甚至会有专门仿造古董和专门为西方人烧制瓷器的城市,也算是当时明朝商业发达的证明了。但面对欧洲列强环伺争夺的海上通道,明朝还是选择了向内收敛,虽然远没到闭关锁国的态势,但却没有向外探索的好奇心。
第十三章 西欧之路
我们都知道,在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海上霸主之后,迅速崛起的是英格兰和荷兰,但他们是怎么找到生存缝隙并发展壮大的呢?要知道,当时的地球已经被西班牙和葡萄牙一人一半给瓜分了。当时的商业版图是这样的:曾经发达的威尼斯地区,在新的航路出现之后,已经开始呈现衰败之势头,但仍在苦苦支撑——只要航路的贸易还不是完全的安全;另一方面,以西班牙和葡萄牙为首的海上贸易正在蓬勃发展。
英格兰其实一开始也积极地进行了海上探索,但均以失败告终,没有西班牙和葡萄牙一般的运气去开辟新航路,此外,在宗教上,英格兰的新教也开始与罗马教廷格格不入,因此,摆在英格兰面前的,是一个不断临近的挑战——战争必然发生。但是没有钱,也找不到贸易手段,该怎么办呢?英格兰的做法是,一方面积极地与和欧洲基督教敌对的奥斯曼帝国与波斯帝国友好合作,争取最低的关税,尽量减少宗教冲突,来从这方面获取利润;另一方面,利用国内无所事事的年轻游民,积极发展海上力量,去造出更快更轻更持久的船,去塑造自己的无敌舰队。很快,战争真的来了,西班牙携无敌舰队供给英格兰,但很可惜,此时的英格兰已经强大起来了,西班牙战败了。
另一个国家荷兰,其实正是从西班牙中分裂出来的,由于西班牙过于富有,上层阶级不可避免的开始腐败,因此各个地区的税收开始加剧,低地地区的人们不堪重负,便毅然独立了出来,并利用西班牙忙于欧洲境内的战争,迅速喘气和发展自身,利用崭新的思路去鼓励个体商户进行商业贸易,同时,也大力鼓励造船技术的发展,积极地开辟了自己的商业航道,甚至在海外的打败多去了曾经的西班牙、葡萄牙据点,从而大大增强了自身的实力。
可以看到,欧洲西北方新强国的崛起,其实也是得益于科技人文金融的发展,但这些发展,更多的,还是来源于战争。欧洲境内本就喜欢互相攻伐。
事实上,欧洲与世界其他各地相比更具攻击性、动荡性和好战性的特点,如今得到了回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舰船发现了连接各大陆的海上通道。几个世纪以来,航行在印度洋和阿拉伯海上的传统船只在设计上始终没有太多改进,以至于被西方人的舰船轻松超越。造船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他们变得更快、更强,从而能够探索更广阔的海域。
与现代欧洲人自我标榜的不同,事实上他们在那个年代却是显得更为野蛮的一方,而被他们攻击和战略的地域,其实却更为开化:
他们根本就不是欧洲胜利者口中所谓的野蛮人。事实上,他们似乎比欧洲大陆上已经出现的高级社会更为开化,因为欧洲人很重视对贵族遗产的保护,导致社会阶层僵化,贫富差距非常大。尽管欧洲人可能认为他们之所以能够统治这些族群,是因为这些人的原始,但其实这些都得益于从西方战场上带来的残酷武器和作战策略。
不断的互相攻击、侵略其他国家,正是战争,在促使欧洲科技的不断发展:
同样,尽管伽利略·伽利雷、艾萨克·牛顿和莱昂哈德·欧拉(Leonhard Euler)这些科学家的名字连小学生都知道,但是我们很容易忽略,他们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在研究弹道抛物线、解决偏离问题、提高炮弹的精准度。这些出色的科学家使战争武器变得更加强大更加可靠。在启蒙时代,军事与科技一道齐头并进。
经过近代的两次世界大战后,我们都知道,这两次战争给我们现代的众多科技发展打下了基础或者提供了极大的加速,在那个年代也是一样,军事永远是科技的催化剂。
第十四章 帝国之路
英国和荷兰成为了欧洲的两个新霸主,随着各自对利益的欲望,两国也渐渐从合作转向敌对,开始了互相攻伐,而西班牙和葡萄牙,此时早已不在他们的眼中了。刚开始时往往是荷兰人获胜,英国则节节败退,一场战役会损失大量的海军军官和士兵。好在英国人很会绝地求生,他们痛定思痛,开始广泛的提升造船技术、宣扬更好的作战理念,并且规范军队的选拔晋升制度,杜绝徇私舞弊的存在,这些当然都会带来好的影响,于是他们最终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所以说,一时的失败不可怕,只要有反思的智慧和改革的勇气,最终一定会迎来胜利。但英国的上流社会好像没能继承军队的这种优良传统,不会以史为鉴,依然陷入了历史的必然发展之中——随着财富的累积,穷奢极欲和腐败都开始相继出现了。当然也有一批头脑清醒的人认为这种生活是罪恶的、不好的,于是他们去往了新世界——美洲大陆,建立自己的和谐家园,去过淳朴的生活。
在本章还描述了一个想法,即为什么是欧洲发展起来,而不是早期取得优势的穆斯林?这其中固然有地理优势的因素,但还有一个原因,本该是穆斯林的优势,却成为了阻碍财富积累的劣势:
穆斯林女性能够期望的东西确实要比欧洲女性多得多,但是这种做法无法使大量财富长期留存在同一个家庭中。这虽然意味着贫富差距永远会不像欧洲那样严重,因为财富得到了更为广泛的重新分配和再次流通,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经济的增长:由于有关遗产的教义和规定,各个家庭很难通过连续几代人来累积资本,因为遗产在继承过程中被不断地平均分配;而在欧洲,长子继承制意味着资源将集中于一个儿子之手,这为积累大量财富铺平了道路。
很有意思的想法,财富均匀分配,避免贫富差距过大,在中国也一直被看作是一种追求的目标,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却好像并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
欧洲霸主崛起,他们对待亚洲出口国的态度也就慢慢发生了改变。之前,为了更好的贸易,更低的关税,更优厚的待遇,商人们都积极地贿赂亚洲当地的皇帝、君主,但慢慢的,他们的实力强大了,态度也就发生了改变:
水面之下,暗流汹涌。欧洲对亚洲的态度正逐渐强硬,他们不再将亚洲视为充满奇异植物和财富的仙境,而是一个和新世界一样软弱可欺的地方。
而之后的事实也证明了,亚洲确实就是一个软弱可欺的地方,这里的国家和民族们在安逸和保守中过得太久了,已经没有了锋芒和足以与世界匹敌的科技军事实力,而这些都是需要长期的探索与战争等相互作用积累起来的。此时的欧洲霸主在亚洲当地的“公司”,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王国,并且进一步的欺压当地原住民,最终导致了孟买的崩溃。英国人不得不考虑从美洲调配财富来补救东印度公司,但此时早先移民到美洲大陆并逐渐发展的英国人开始不乐意了,悍然打响了独立战争,而他们,其实就是美国的由来。
从美国人的立场看,导致美国《独立宣言》诞生的一连串事件都有着特定的美洲背景。但是从更宽广的角度看,其原因可以追溯到英国为寻求新机会的进一步扩张,以及在丝绸之路上因收获太多太快而造成的失衡。伦敦试图平衡地球两侧相互矛盾的要求,用从一个地方收上来的税款来填补地球另一侧的开支,从而引发了人们的失望、不满和造反。对利润孜孜不倦的追求还激发了英国人的自信和自大。克莱武在东印度公司倒闭前夕对检察官们说,除了它的名字,这家公司几乎就是一个帝国。它统治着那些“富裕、人口众多、物产丰盛”的国家,“拥有两千万臣民”。正如美洲殖民地的居民所发现的,英国治下各地的臣民之间并没有什么根本上的不同。如果孟加拉人会饿死,那么并无更大权利的其他殖民地居民难道就不会吗?是时候必须靠自己了。
第十五章 危机之路
英国在美洲失利了,这还不算,另一个强大的国家也开始崛起了,那就是俄罗斯。随着不断的扩张和智慧的地区政策,俄罗斯变得越来越大,甚至远大阿拉斯加和美洲西部海岸。同时,法国也在逐渐寻求发展和扩张,并积极地和英国互相争斗。原本英国是和波斯结盟的,帮助其抵抗俄罗斯的侵略,但在法国败给俄罗斯后,英国开始认识到俄罗斯的实力,并果断地抛弃了波斯,转而积极去和俄罗斯结盟。这一行为当然遭到了波斯的强烈抵制,但那又能怎么样呢,这个世界从来就是利益至上。但似乎冥冥之中又有天道,俄罗斯发展地越来越好,逐渐将影响力渗入英国统治的中亚地区,英国也开始惧怕起这个“盟友”来。于是英国积极地在中亚扶持自己的势力,试图抵抗俄罗斯的统治,但最终仍然在阿富汗败于俄罗斯。此时英国、法国都已经无法独立对抗俄罗斯了,俄罗斯也开始逐渐去渗透到中亚,影响欧洲国家的利益,因此,英法这两个曾经的敌人,又再一次联盟起来,去对抗俄罗斯。由此可见,真的是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英法联盟打败了俄罗斯,当然这一过程中英法两国自身也损失惨重,马克思在这一时期就积极地抨击帝国主义的弊端。但俄罗斯的战败非但没有沉沦下去,反而强硬反弹,在签署了丧权辱国的凡尔赛条约后,俄罗斯积极施行国家改革,废除农奴制,鼓励年轻人参军,发展工业和交通,并努力在中亚继续施加自己的影响力,获得了长足的成长。但这种改革也不是完全没有缺点,快速的改革发展是需要资金的,因此俄罗斯不得不将阿拉斯加贱卖给了美国,而英国在不断增长的对俄罗斯的担心中,开始考虑将俄罗斯的注意力移向别的地方。
第十六章 战争之路
随着俄罗斯在中亚势力的不断渗透,其边境线达到了距离印度仅有几天行军路程的地方,英国内部对此恐慌不已,开始想各种措施阻挡俄罗斯占领印度,其中比较有意思和孩子气的一点是,英国在争论一番后,将英国女王的头衔改成了英国女皇,以此显示和沙皇的对等以及提升印度人民的信心。在俄罗斯这边,虽然俄罗斯也想要印度,但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最大的问题在于此前首富的领土融合的并不是那么完美,这些伊斯兰地区有着自己的习俗,俄罗斯想要因想要和国内保持一致而引发了很多抱怨,不得不持续在这些地区发力来避免暴乱,甚至给予比国内人民更好的低税收和免服兵役的福利。此外俄罗斯在和中国方面的贸易比英国要好很多,这迫使英国强硬通过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口岸,并不顾中国人的反对用鸦片来从中国获取利益。
为了增加俄罗斯在中亚的影响,俄罗斯开始和英国争夺波斯的好感,互相都对波斯慷慨解囊以争取波斯的友好,但越来越强大的俄罗斯使英国痛苦不堪,至于波斯,早已沉沦在这种幸福中忘乎所以了。另一方面,德国也日渐强盛起来,而法国由于对德国的担忧,开始与俄罗斯结盟。英国最终在不断地担惊受怕以及无法负担的军事和财政压力下,也开始思考另一条路——和俄罗斯结盟,并约定中亚的势力范围互不侵犯,这确实是一条值得尝试的路,但英国人很清楚,一个国家的欲望是不会停止的,因此这时候俄罗斯既是他们的盟友,又互相视为对手。至此英法俄三国的协约联盟组成,而德国也与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了同盟国,开始于协约国敌对起来。德国在日益强烈的外界危机下,意识到只有尽早发起战争,才更有可能赢得战争,对其他国家,也开始抱有这种思想。因此,这一时期的欧洲列强,互相都处于极度的不安全感之中,新强国在成长,旧强国开始乏力,互相都开始担忧对方的攻击,即使是盟国也不见得互相信任,就是这样一场极度的混乱局势,使得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一次简单的恐怖行动后爆发了。
这场战争实际上很难避免,各国的局势都愈来愈紧张,除了战一场似乎很难找到填平各国迫切发展欲望以及互相提防的心灵沟壑之路。历史上有人认为一站只是英德之间的互相威胁,但实际上是整个欧洲的混乱竞争导致:
英国和德国之间的相互威胁,不过是某种掩人耳目的说辞。尽管当代历史学家一再谈及前者遏制后者的愿望,但是遍及欧洲的竞争却是交错多面的。实际情况远比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展现出的这两个大国之间的简单对抗要复杂得多。到了1918年,开支不断上涨的海军竞赛、幕后叫嚣战争的激进情绪,以及试图在欧洲大陆挑起争端的德国皇帝及其将军们的盲目杀戮,掩盖了冲突背后的真正原因。
可悲的是,战争并没有为其中任何一个国家带来明显的好处,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多败具伤,本来是为了摧毁对方,最后却都摧毁了自己,并且促使世界的重心发生转移。妄想从战败国手中获取巨额战争赔款是不现实的,最终财富都流向了支持战争物资的国家,欧洲列强从此不再是世界的统治者和财富聚集地,而变成了一个个简单的地区国家。
欧洲列强的崩溃为世界其他地区创造了机遇为了填补农业生产的不足和购买武器军火,协约国许下了大量的承诺,从像JP摩根公司这样的机构获取充足的商品和原料供应。巨额的贷款导致了财富的再次彻底分配,其规模之大堪比400年前发现美洲大陆之时:财富以金条和支票的形式潮水般地从欧洲涌入美国。战争使旧的世界破产,使新的世界兴盛。从德国获得补偿的企图(其金额高得难以想象,相当于今天的数千亿美元)是白日做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试图摧毁对方,结果被摧毁的却是他们自己。
当那两颗子弹离开普林西普的勃朗宁左轮手枪枪膛时,欧洲是一个由各个帝国组成的大陆:意大利、法兰西、奥匈帝国、德意志、俄罗斯、奥斯曼土耳其、不列颠、葡萄牙、荷兰,以及到1831年才建国的小小的比利时。它们控制着全世界的广袤区域。然而这个影响深远的时刻却开启了使它们退化为地区性国家的进程。数年之内,那些在各自游艇上互相授予大骑士团勋章的君主们都不见了;一些海外的领土和殖民地也渐渐消失了,并纷纷踏上了不屈不挠的独立之路。
《丝绸之路》——从古到今的世界十字路口(一)
《丝绸之路》——从古到今的世界十字路口(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