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电影』每天写1000字简书电影

曹保平导演作品《狗13》

2018-12-09  本文已影响59人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Y

英文名字是“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电影中先后出现了两条小狗都叫爱因斯坦。我倒觉得简单点叫“女孩与狗”也可以。

爸爸和女儿

至于现在这个奇怪的名字,从字面上看情节线索是条叫爱因斯坦的小狗,女孩13岁,但合在一起又像是粗口,估计是有发泄某种愤怒的含义!

五年前在电影节就获得好评,后来销声匿迹,据说被封了,这次能够公映肯定也引起许多人关注。如果被禁不是噱头,那到底为什么被禁呢?

去影院之前知道评分8.4,以为会是很高级的作品,但当时看着也不觉得惊艳,尤其前面部分有的片段很刻意,我不能理解,也不知要表现个什么,但看完之后有点明白了。

它不是常见的那种青春片,似乎在表现一个13岁少女青春期的叛逆,但又不仅限于此。

它从女孩的角度来表现成长中的孤独无助,然后逐渐妥协,长成了大人希望的模样。或许成长就是告别从前的自己,磨平了棱角,越来越懂事地接受了成人世界里的伪善吧。

这个女孩初看起来有些神经质,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爸爸强迫她把兴趣小组由自己喜欢的物理改成不擅长的英语,爷爷奶奶在生活上对她关怀备至,甚至是明显的娇惯,但他们都不知道女孩想的是什么,她究竟想要什么。奶奶和爸爸也竟然都不知道她喝牛奶就会吐,说到这些细节,我总感觉象征意味更大。

作为一位家长,我最开始挺讨厌这个女孩,除了她没有妈妈是个欠缺外,感觉其他方面都已经很好了,爷爷奶奶那么疼她,爸爸也是极力照顾她的情绪,就连年轻的后母也是百般陪着小心哄着她。可是她却因为爷爷买菜时不小心弄丢了狗而大发雷霆,任性偏执地自己去街上大呼小叫地找,还把爷爷一把推在地上。家里人为了安慰她买来一只新的小狗,她却赌气出去找堂姐的男朋友喝酒,以至于奶奶去找她时迷路回不了家。这才导致她爸气急败坏砸了酒瓶,伤了她的手。找回奶奶后,爸爸对她连踢带打逼她道歉。说实话,看到这一段觉得她真是该打啊,而且除了扇嘴巴不对,整体还是打得轻。目测小女孩就是侍宠作乱,太作了,而老人太惯孩子了。

但是后来看到了她一系列的改变——她默默接受了冒充爱因斯坦的小狗,也默默接受了突然冒出来的已经两岁的弟弟,她震惊地看着英语老师卷起课本一下就拍死了飞进教室的蝙蝠,她在弟弟的生日宴会上露出礼貌又尴尬的笑容,她落寞地躲到一旁并拒绝了堂姐的安慰,她为了陪爸爸的饭局而错过了心心念念的天文展览,她在宴会上吃下了那一块红烧狗肉并说谢谢叔叔,她在路上偶遇失散的小狗爱因斯坦却心平气和地说自己认错了,她独自在幽深的巷子里掩面哭泣却假装已忘记,她变成了大人嘴里懂事的孩子却失去了自己。

难道这就是成长!

我似乎懂了这一代孩子所谓的悲伤逆流成河,她们看起来不缺吃穿,似乎应当无忧无虑,应该感恩一切,但她们更需要的是理解和陪伴。一只小狗的陪伴可以带来的温暖,大人们不懂,他们只把小狗当作畜生而已,可以随意买来,也可以随意送走,而且丢了一只再买一只冒充也无所谓。

而对待孩子也是,听大人的话没有错,听话了,懂事了,就是长大了。考了高分数就是全家的骄傲,就应该庆祝,至于孩子是否快乐,她每天在想什么却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看似都在讨好女孩,但事实上全家人却都在改造她,把她变成大家希望的样子。

一部电影能够引起人们的讨论和思考,这就是它最大的价值。至于为什么被禁,还真是不太清楚,难道是揭露批评讽刺了成人世界的虚伪,比如那位附庸风雅的张哥,卖弄什么孔子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却说女孩喜欢的《时间简史》是小孩子才读的书。难道是因为不失时机地让爸爸唱了一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就是好!”为这个按说也不至于。

或许再往深了说,影片表现我们国人世世代代传承的家长制,父权的统治对孩子天性的扼杀。

具体原因不得而知,或许根本就没有原因。

就像电影结尾:从未出场的妈妈打来电话祝贺女孩物理竞赛得奖,爸爸感谢前妻给他生了一个这么优秀的孩子。这时女孩问爸爸,你和妈妈当初是怎么开始的?爸爸突然崩溃大哭,并伸出一只手遮住女孩的眼睛,不让女儿看到自己狼狈的样子。

这是一个奔波于世俗社会的中年人的悲伤,他到底为了什么,原因不得而知,但似乎也没有确切的答案。这个片段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孩子确实让人同情,但家长也不容易啊!影片中没有哪个人值得过分指责,但误解、矛盾、隔阂却一直都在。

电影最后弟弟在滑冰场上不断摔倒,哭着恳求教练扶他起来,说他还不会滑,教练坚持让他自己起来继续滑,姐姐在场外冷眼旁观。

这个结尾很有意思,意味深长,但我不想做过多解读。

看这个电影的当时和之后感受起起落落,似乎可写的非常多,应该梳理一下才能思路清楚。但我懒得梳理了,就这样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