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二)——重要的事情
时间管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定义是在一定的时间区间内,力图做最多的事情。用数学表达式就是效率=完成的事情的数量/时间。事实是否确实如此呢?非也。这是一个令人疲于奔命的公式。其次这是一个低效果的方式。为什么这么说呢?但凡让人疲于奔命的事情,很可能是需要探讨时间安排的合理性。
我们生活当中的事情,按照四象限的划分,可以分为重要而紧急的事情;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紧急而不重要的事情,既不紧急又不重要的事情。这四类事情可以相互转换的,尤其是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转化成重要而紧急的事情。但是,这四类事情有着不同的优先次序。《要事第一》这本书中,作者假设现在我们需要把所有的这些事情装入一个瓶子中。那么哪个最先装呢?他做了一个很好的比喻,把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比喻成大石块,而重要又紧急的事情比喻成小石块,紧急而不重要的事情是粗砂粒,而既不重要又不紧急的事情是细砂。由此,这个装瓶子的顺序就很清楚了,自然是得先把重要而不紧急的大石头装入瓶子,然后依次是小石块的重要而紧急的事情,之后是紧急而不重要的事情,最后才是代表细砂的既不重要又不紧急的事情。这样你的整个生活的瓶子才能适应。
那么那些是重要的事情呢?
所谓重要的事情,不是从时间维度出发去思考问题,而是从重要性的维度去思考问题。我们往往在生活中把重要性和紧迫性混为一谈。所谓重要的事项,是从自己的角度来判断的。出发点是自我的发展,满足自我情感的需要。哪些事情对自我的发展是有益的,能够满足自我情感的需要,这才是重要的事情。能够保证你往后的发展,延续或者提高你自己的事情才是重要的事情。具体来说,有哪些呢?
要事第一,身体的健康。
很多人会说“等我有空了,我也要开始锻炼身体了”。每次,听到这些说的话语,我敢打赌大概率他是不会去锻炼的。因为在他的时间表中,并没有把锻炼身体作为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从语法上来说,这是一个条件从句。只要“有空”这个条件不具备,那么假设就不会发生。自然,这样假设的他,一直都是没有空的。之所以锻炼于你是重要的事情,是因为它对于你今后的发展足够有利。当巴菲特成为世界首富之后,有人问他接下来的目标是什么?他说了五个字“活得足够长”。作为基石的健康,可见之重要。因此,在重要的事情这个类别上,身体的健康属于是最重要的事情中的一件,它属于一块需要优先放进瓶子里的大石头之一。
要事第二,精神的满足
虽然说人的欲望是无穷的,生活中,真正贪而无厌的愿望毕竟是少数,大部分都只是需要花一点点时间去做就可以实现的愿望。比如约老友相聚,秀色可餐的环境中享受一顿晚餐,甚至于日常的刷个微博,都是一些小愿望而已,但是,这些小事完成之后,会带给你很多满足感。我们需要的是这类满足感,这种生活中的小确幸带来的满足感仿佛是一种润滑油,让你这部机器能够更好的运转。既然如此,何不找一支笔,把自己心中所希望做的事情一件一件的罗列出来。你会发现,其实,完全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多,而且大部分是可以实现的。当这些事情有机会一一完成,你的精神状态就会好很多。而这类事情,通常也是属于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
自然,若是能够找到一件能够让愿意付出十年的时间去做的事情,也是一个很好的让自己满足的方式。
要事第三,智力优先
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我们的生活经验、工作经验总是在不断的增长中。乐观的人总是选择主动去不断发展自己。因为是主动的,所以你有选择权。能够在很多事情上,拥有选择的权利是一种宝贵的自由。社会发展的速度在不断加速,甚至是一种能够觉察到的速度在加速。无论是新入职的新鲜社会人还是在社会中已经闯荡多年的职场老手,都会发现现在的我们正处在一个迅速从物理社会向数字社会转变的过程。看世界的视角在不断的变化,世界看你的视角也在不断的变化。
把自己一直置于学习的状态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我的周边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德高望重的教授们虽然年事已高,但是,他们都保持了旺盛的学习状态,,一方面依然保持足够高的专业造诣,另一方面,他们的生活状态也特别好,豁达、乐观的精神状态一直感染着我。跟他们交流,绝少负能量,都是满满的正能量,就会真切的感受到“如沐春风”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我曾猜想,正是他们这种惯常的学习状态造就了这样的精神状态。一个人,总是精神气为先,人格的魅力也是来自于精神气。正是这种人格的魅力才能让人产生亲近感。而这,都是来自于持续的学习。
有目标的去学习一些新的知识也好,技能也好。总之,保持学习的状态就对了。沉迷于无休无止的社交不过是被动的打发时间,而想要精神焕发的出现在别人面前,一定是选择让自己处于一种持续的学习中。正因为有所学,才能将那种空虚与无聊驱除。
要事第四,情感归属
作为人,都会有交流的需求,这种需求跟饱腹一样,都是人的基本需求。有选择的参加社交活动,有益的社交活动带给自己满足。几十年的好友喝个茶,聊聊天,胜过酒席间的喝五吆六无数。隔三差五的去看望年迈的父母也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不止是父母感受到子女的关爱,同时,也是身为子辈心理上的一种安定。人至中年,常有一种归林的感觉,至真致远的情感最终还是来自于夫妻的相知,多年的好友,父母公婆的日常。虽然细微渺小,但是带给人的确实心灵的笃定与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