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古乐浅见

2022-02-22  本文已影响0人  静儒斋古韵

学习词乐学习中国古乐一点浅见

          静儒

  一、关于雅乐 

    我国古代礼乐并重。孔子周游列国,到了一个地方观察风土人情的同时就是注重研究当地的音乐,从音乐的曲调风格中就知道该地区社会政治和民情民意。

      从西周到秦汉,大体适兴的是雅乐,当然是逐渐演变。雅乐以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为主,有时也用到“变宫”与“变徵”两个音符。变宫大致相当于现代西洋音乐的“西”,即简谱的“7”,变徵大致相当于现代西洋音乐的“升发”,即简谱中的“#4”。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就以与现代音乐相似的术语来表达吧。从调性方面分析,以大调性为主。重要的大型祭祀活动或庆祝活动,都用大调性乐曲,比如演唱《诗经》中的“颂”。或“大雅”,都用大调性乐曲,也被称为“正声”。演唱民歌类的“国风”或“小雅”,有时才能用得上小调性乐曲。

      从调式方面分析,以宫、徵为主音(均)的为大调式,以商、角、羽为主音(均)的则是小调式,变宫与变徵不能为主音(均)。

      大调性音阶的特点是由主音按从低到高的阶级排到主音的高音,八个音,一个八度,第七级与第八级相邻两级的音程是小二度,第三级与第四级或第四级与第五级音程也是小二度,其他都是大二度。比如西洋大调性C大调:1——2——3—4——5——6——7—1(高音,1上边带点)。

      小调性音阶特点是:第二级与第三级之间是小二度,第五级与第六级之间也是小二度。例如a小调:6(低)——7(低)—1——2——3—4——5——6。

      雅乐音调相当高,黄钟宫相当于F,与唢呐音阶相仿。

      把宫商角徵羽五音与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泽、南吕、无射、应钟十二律配合为六十调,也有人将其与六十花甲子配合。后来又有人把变宫与变徵也与十二律配合,总共八十四调,只是一种理论,实际上根本没用那么多。

二、什么是清乐

        大小调性的特点是:一个主和旋爬音,大三度就雄健,小三度就柔婉。例如大调性的1357音程为:1————3———5————7,结构是“大三度”、“小三度”、“大三度”,而小调性6(低)135则为:6(低)———1————3———5,音程结构为“小三度”、“大三度”、“小三度”,两者旋律效果绝不相同。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社会的统治越来越不稳定,基本都是风雨飘摇,长期陷于战争与改朝换代的混乱状态,哪有精力进行文化管理?由于文人们的音乐创作自由性越来越大,蔡文姬的长歌《胡笳十八拍》就是那个时代创作出的优秀作品。加之民歌的大势兴起,外来音乐特别是佛教音乐与西域音乐的不断引入,中国乐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音乐由雅乐的雄浑庄重逐渐地趋向低沉柔婉,也就形成了一时的“清乐”。清乐的特点多是小调性,“变徵”的用处很少,代之的是再降个小二度的“清角”,也有人仍然叫其为变徵,其实就是现在的“4(发)”。

      到了齐梁以后就只盛行着“侧调”、“平调”、“清调”、“瑟调”等四种调式,与琵琶的四弦相对应。后来的唐玄宗李隆基就很懂音乐,还会吹奏玉笛,特别喜欢古乐中的清、平二调,就让李太白为其填写《清平调三首》词,让歌星们进行歌舞演唱。现代人不明白,只认准是绝句。再例如王维的《阳关曲》,现代人硬行地按七绝来分析,岂不知二三句都“失粘”,摩诘老先生是一流诗人,难道能不知道?那是大音乐家按曲填的词呦!

      清乐多以商、羽等调式为主,也叫“清商乐”。

      到了陈朝末期,西域龟兹国著名音乐家高超的琵琶演奏大师苏祇婆随突厥皇后来到了当时的北周都城长安并受到了很高的礼遇,把西域的琵琶及演奏技巧广泛传授,给宫廷音乐带来了勃勃生机,一时间北方的音乐都变成“胡乐”了,商调、羽调成了主流。

      隋文帝杨坚统一了中国以后,也很重视西域音乐,但他毕竟是中国的皇帝,怎么也得把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放在首位,就重用苏祇婆即要引进胡乐,又要保证中国古乐不完全失传,也是历史上音乐界的一次改革开放吧。就这样,由清商乐又发展为燕乐。

三、说说燕乐

        隋朝建立后,当时有个名叫郑译的官员,也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与苏衹婆是好友。隋文帝就指派郑译协同苏衹婆进行音乐改革,原则是必须保留古乐的宫音调式。西域音乐很少用徵调式,当时角调式也很少用。当时的龟兹音乐很重视闰(就是把变宫再降一个小二度),相当于现代西洋音乐的b7。当时西域琵琶是五弦,苏衹婆就根据汉琵琶四弦改造成了四弦琵琶,也叫苏氏琵琶,因为多数是在宴会上演奏,所以也叫燕(宴)乐琵琶。

      苏氏琵琶的四根弦定为“宫”、“商”、“羽”、“闰”四音,再配以七律:太簇、夹钟、仲吕、林钟、南吕、无射、黄钟,就形成了燕乐二十八调。汉乐重“宫”,胡乐重“商”,所以后世就以“宫商”代表音乐。

        由于“闰”取代了“变宫”,燕乐音阶基本都是小调性,即下徵调,更适合隋唐到两宋时期上层社会的生活特点。大量的乐曲创作乃至古谱改造,给了词作家们按谱填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正是宋词得到发展繁荣的肥沃土壤。

        唐朝取代了隋朝后,全面地轻而易举地继承了隋朝的繁荣文化,比如韵书,就是把《切韵》改名为《唐韵》。燕乐二十八调也是照搬不误,到了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各国的文化都积极交流,尤其佛教文化的大力兴起,天竹、缅甸、日本等多国的音乐团体源源不断来访进行演出,使得燕乐更加长足发展。

      古人对四方的民族的称为是是:南蛮、北胡、东夷、西狄,《菩萨蛮》的词牌就是李白根据缅甸的舞蹈队(菩萨装)演出舞曲旋律及节拍而创作的。

      到了天宝年间唐朝已被世界瞩目,唐玄宗本人又精通音乐,怎么还能用隋朝音乐的旧名称呢?也太丢脸了,就命令把原来的乐调换了新名。他们倒是光彩了,却给后世的古音乐研究者增添了不少麻烦。到了宋朝,又玩了一回唐朝的旧把戏,又改了一次,给后人又摆了一回迷魂阵。

      因为 唐朝崇尚道教,以“太簇宫”(D调)为基础,叫“正宫”,林钟宫(G调)叫道调宫。宋朝比唐朝降了一个调,以黄钟宫为正宫(D调),以仲吕宫为道调宫(G调)。大石调,唐朝是夹钟商,宋朝则是黄钟商。双调,唐朝是仲吕商,宋朝则是夹钟商。越调,唐朝是黄钟商,宋朝则是无射商。高平调,唐朝是南吕羽,宋朝则是林钟羽。大石角,虽有角字,只是个名而已,唐朝是太簇变宫,宋朝则是黄钟闰。

      燕乐是下徵律(小调性),所用到的七音为:太簇(D),夹钟(降E),仲吕(F),林钟(G),南吕(A),无射(降B),黄钟(C)。

        雅乐正律(大调性)十二音高对照为:黄钟(F),大吕(升F),太簇(G),夹钟(降A),姑洗(A),仲吕(降B),蕤宾(B),林钟(C),夷泽(升C),南吕(D),无射(降E),应钟(E)。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这都是填词的必要知识,我也是简简单单提示了一下,望诗友们自己再深入钻研一点,把我发过的几首词乐好好吟唱品味,才有可能了解常见词牌的风情品貌,为学习填词助力。否则只是码字凑韵,自欺欺人而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