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婺剧《红灯记》有感
2018-09-19 本文已影响116人
九根葱

《红灯记》,它是文革时期的八大样板戏之一,说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员李玉和一家三代,为向游击队转送密电码而前仆后继、与日寇不屈不挠斗争的英雄故事。小时候经常看的电影,以前是轰炸式地播放,让人审美疲劳。在当今时代的潮流中,再提起来似乎有点土气,不屑者有之。我对《红灯记》的全部印象是“一位身着花格土布红衣裳的农村女孩右手高举、左手托着着一盏红色的铁路信号灯,怒目圆瞪地盯着前方,心里唱着“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正值九一八这天,单位组织党员观看莆仙大剧院上演的婺剧《红灯记》,我当然不会错过,一是莆仙大剧院经常路过但没进去过。二是对《红灯记》印象都模糊了,很久以前看的都是电影方式,没真正看过剧目演出,也想去更新一下记忆。
这次上演的婺剧《红灯记》是由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复排的剧目,演出中,柔美高亢的唱腔、铿锵有力的音乐、紧凑的节奏,配上杂技般精彩的打斗,别具韵味。剧目分十一场次进行。
第一场:接应交通员;火车站,铁路工人李玉和,真实身份是共产党员,他的直接下线是王连举,表面身份是伪军巡查队长。这天,李玉和接到上级通知,说上级派了一个交通员,乘今晚七点半的火车来和他接头。此时敌人也得到情报,对火车站实行了戒严。王连举发现情况不妙,找到李玉和,李玉和说以后要尽量少见面,把王连举打发走了。这时火车隆隆进站,交通员从车上跳下摔昏,李玉和让王连举掩护,王连举故意打伤自己的手臂,把敌人引开。
第二场:接受任务;李玉和把交通员背到家中,对上暗号,交通员把密电码交给李玉和,让他设法交给柏山游击队的磨刀人。
第三场:粥棚脱险;李玉和带着密电码来到接头地点粥棚,磨刀人也赶到,二人正欲接头,日本宪兵同时赶到,搜查在场人员。接头不成,李玉和把密电码放进饭盒,敌人没搜到。
第四场:王连举叛变;狡猾的宪兵队长鸠山以前是个医生,对王连举的手臂枪伤有怀疑,软硬兼施拷问王连举,王连举经受不住严刑拷打叛变,供出李玉和。
第五场:痛说革命家史。在李玉和家里,一个假交通员过来,被李奶奶识破后灰溜溜地跑走了。这时李奶奶预感不对,就告诉了铁梅的身世,他们虽是一家人,却没有血统关系。李玉和原姓张,李铁梅的生身父亲姓陈,张、陈都是李奶奶丈夫的徒弟。在十七年前的一次大罢工斗争中,李奶奶的丈夫、铁梅的父母都牺牲了;家中的一盏红灯,是李奶奶丈夫用过的,现在它既是李玉和上班用的信号灯,更是地下工作联络用的重要证物;他们视为传家宝。李玉和回到家,宪兵队长鸠山派人过来请李玉和去赴宴。
第六场:赴宴斗鸠山;在宪兵队长鸠山家里,鸠山对李玉和软硬兼施,用尽了所有伎俩,李玉和从容应对,死不开口。鸠山恼羞成怒,对李玉和严刑拷打。
第七场:群众帮助;李玉和家被汉奸严密监视,铁梅和李奶奶非常焦虑,不能出门活动寻找磨刀人,这时邻居田慧莲一家积极给予帮助。鸠山又到李玉和家中骗取密电码,结果失败,灰溜溜地走了。
第八场:刑场斗争;鸠山把李玉和一家三口押到刑场,打死了李玉和和李奶奶。 释放了李铁梅,企图通过对铁梅实施监控的方法得到密电码。
第九场:前赴后继;李铁梅在邻居田慧莲一家的掩护下,出了家门,找到并带上密电码真奔柏山。
第十场:伏击歼敌;李铁梅路遇磨刀人,此时,鸠山率宪兵队追赶李铁梅至此,磨刀人让战士护送铁梅上山并转移田慧莲一家,自己率部分战友阻击敌人,打斗间,柏山游击队从山上杀下,把敌人一举歼灭。
第十一场:胜利; 在柏山上,李铁梅把密电码交给游击队长,战士们欢庆胜利。
整场节目表演精湛,让人渐入佳境,话剧感消失,直接进入故事情节,仿佛置身其中,每次精彩处的掌声响起才会回过神来,原来这是看话剧。节目结束后,演员出来道谢,全场起立鼓掌,直至帷幕缓缓关上。走出大剧院,心里很是满足,这是一场值得看的剧目,也再次更新了我的记忆,加深了我的认知,正如同行的同事所说,现在的和平年代真的要感谢那些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无数革命先烈,没有他们,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在那种环境里,别说是美好生活,就是一日三餐很可能就是上顿不接下顿,甚至更有可能的是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成了奢望。《红灯记》让历史告诉我们,岁月静好的扎实基础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夯实而成的,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罢了。不忘初心,牢记历史,知耻而后勇,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