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群”,不内向,就是最好的吗?
从小到大,我的学习成绩既不是上游,也不是下游,老是中不溜,好像没怎么特别过分地去努力过什么,上学基本都是按部就班,只是说按照父母的教导——那所最好的初中/高中,你一定要努力哦!爸妈没什么学问,只想给你和弟弟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要认真用功读书,这样以后才会有好工作,我们也就放心了……
学习上,前半段(指小学、初中到高中)还算认真,也算没有辜负自己和父母,但大学期间,感觉一下子失去了督促(其实也不是失去督促,毕竟进入大学以前学习也都是主动自觉的,并没有被父母催促或监督),我觉得更多的是失去了一些目标,或者说为了找寻本不属于我的东西而丢掉了我原有的一些东西。
大学开学报到,父母和我一起去的学校,在那之前,我们住在离学校不远的表哥家。表哥觉得我似乎不太活泼,不主动社交,比较内向,担心我去了学校和同学不好相处,一直在和爸妈建议我要开朗些、主动些。
实际上,我对于大学生活是很向往的,但是我的个性,比较内敛,但绝不是社恐那种类型,因为对于适当的人(就比如我想了解的人,我会很主动地去交流)。其实,并没有害怕、恐惧别人的意思,更谈不上不敢交际的那种“内向”。
听表哥这么说,一起从小玩到大的表姐也在旁附和,要多和同学交流呀,要合群,不然集体生活你不适应的……父母、亲朋都如此强调外向、积极、合群的好处和重要性,既然这样,那就更积极主动些吧,努力合群。
合群,是什么?
是和同学一起做很多事,是一起学习、一起逛街、一起聚餐、一起游玩,甚至……一起翘课。
“翘课一时爽,考试火葬场”,这句话,真是百试百灵。
其实翘了课,我又干什么了?玩乐了吗?吃喝了吗?
都不是,睡懒觉,以及不知所云的刷手机。
为了“合群”,维护和同学的关系,
我和他们一起不按时上课,不认真复习,
那考试的结果,当然可想而知咯!
挂科——挂完C语言,挂高数,以及后来的更多课程……
挂科就得重修,重修就要占用周六日或晚上的时间去上课,有时候会和当期的课程起冲突,那就只好不去。本来就是因为没学/没学会,考试才挂科的;现在又因为冲突而不去上课,那结果就是一门课重复地重修。
别人考试周只准备当期的正课考试,就已经焦头烂额了;而我,不光要准备当期考试,还要准备重修科目考试,双倍或者说多倍的“焦头烂额”了。
“合群“,对于我,没有变成心理上、人际交往的负担,反而成为我同样重要的课业生活的负担。一门门挂科,一次次重修,我都在泥沼中苦苦挣扎。就算不为奖学金的高绩点,起码也要“60分万岁”基础学分拿到手吧?
记得初高中时,老师总和我们讲笑,“你们现在要好好学习,刻苦、努力一点,上了大学就可以60分万岁啦!”那时候不懂,总觉得考60分好轻松,上大学也一定很轻松,等到上了大学,一次次的挂科,我才知道那个所谓的“60分”如此不容易。
其实,说了这么多,也不是说要责怪谁,大家的建议都是不错的,只是我没用对地方,没有理清楚——不是所有的“合群”都是外向、吃得开这种性格的必然表现或要求。
但一个被大家认为“内向拘谨”的人,在这个社会中是不太好生存的,对吗?
或者说只要不够积极、不够活泼,就会被立刻判定为内向型,而社会并不需要这种内向型的人,甚至说内向型的人不容易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