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学习分享第465天 什么是健康的羞耻感
一,什么是羞耻感?
羞耻感是一种自我评价情绪,是人有了自我意识之后,对自己或者他人的评价而产生的情绪。懂得对错、好坏、强弱,有评价能力才会有羞耻感。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段话告诉我们,老百姓不做不好的事只是因为害怕外在的刑罚,在意别人的眼光,但并没有廉耻;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羞耻之心本意是让人们愿意遵守行为规则,行有所止,言有所界,凡事有度。有耻是有自我控制能力!但是后来慢慢变成了对人性和自由的禁锢。古代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现代有鸡娃内卷——学习不好很丢人。
二,看到羞耻感带来的影响
看见、清理羞耻感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不发脾气”。
著名心理学家David R. Hawkins分析了各类情感的能量等级,从最负面、伤身的情感,到最正面、滋润的情感,所有情感里面,排最低的不是愤怒、悲伤、恐惧;排最高的不是骄傲、勇气、真爱。
能量等级从0到1000;200以下为负面,200以上为正面,从最低分20的羞愧到700+的开悟。让人没想到的是,最伤身的竟然是羞愧!怪不得古今中外经常有人羞愧而死……
羞愧的能量级几近死亡,它犹如意识的自杀行为。在羞愧的状况下,我们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或者是希望自己能够隐身。
1.羞耻感控制着人。
中国人大多数习惯于埋头苦干,却不敢表达 ,不敢为自己争取机会,这是中国人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人总会觉得自己还不够好,害怕被拒绝。
2.羞耻感束缚其他情绪的表达
因为怕被人笑话,所以不好意思表达自己真实的开心、悲伤、兴奋等情绪。
3.羞耻感导致情绪积压、沟通不畅
当孩子在超市转圈不问服务员想要的东西在哪里、迷路了不问路自己转悠找路的时,提醒孩子问自己几个问题:我为什么不肯开口问别人?是害怕被拒绝吗,还是害怕被嘲笑?我有面对拒绝和嘲笑的勇气吗?我能承认自己不够细心吗?
“不懂得表达自己”背后的心理动因是羞耻感。羞耻感的背后是“不好意思”。“不好意思”的背后有两层意思:一是羞愧,对自己不足的评判;二是愧疚,对对方的打扰。
西方人问路时说Excuse me.只强调对他人的打扰,并不因找不到路而感到shame.
越能坦然面对自己的羞耻感,我们的表达就越真诚,越动人,越有感染力,越能得到他人的帮助,生命力就能得到更好的释放。
为什么问别人话时结结巴巴会更让人烦?别人看到了你的窘迫背后对自己的不接纳、害怕被质疑,你想掩饰自己。
三,羞耻感是什么样的体验
回顾曾经有过的认知:孩子成绩差还不听话,让我很没面子!我觉得很丢人!羞耻感促使我大发脾气。
1.孩子学习不用心,是伤害了我的面子!
2.我觉得不被尊重!没有尊严!
女性在家带孩子做家务,价值不被认可。
3.孩子要我买东西,我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钱买,所以这个家长做的不够好?!
体验羞耻感
听念出的词句,感觉自己的身体感受:自惭形秽、丧权辱国、不要脸、尴尬、羞耻、害羞、难堪、厚颜无耻、丢脸、肮脏、没面子、羞辱、无地自容、不好意思、侮辱
感受身体的不同部位:喉咙、心(胸膛中间及心脏附近),胃部、小腹、脸、眼睛
可能的感觉:刺痛、灼烧、绷紧、苦、闷、酸、麻、胀、热、冷
如果你有身体上的反应,就暂停,拿出纸笔记录:
1.感受到什么想法?
2.身体有什么感觉?
3.容纳情绪:识别情绪带来的身体反应
当羞耻、愧疚的情绪一直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一句话就点燃了他的怒火:你不是个男人、你真没出息、你没本事……如开着大巴车冲进江的公交司机,学校门口伤害学生的行凶者。老实人的愤怒最可怕。
为什么要去体验这些痛苦的感受?
1.了解自己的身体反应与哪些情绪相关,才能更好地觉察到自己。了解和觉察自己的情绪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懂得识别自己的身体感受。
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身体感受时,你就不能准确地抓住你的情绪,那么当你感到没面子的时候,感到难受的时候,你就会迫不及待地想要逃避它、把它扔出去,那就是发泄脾气到别人身上。(烫手的山芋)有时候发泄的对象还不是正确的人——踢猫效应。父母的情绪处理不好,迁怒孩子。
当我们能够准确的接收到它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该怎么样来去处理它,转化或者表达。知耻而后勇,而不是恼羞成怒。对话交流获取尊重而不是攻击或退缩。让情绪流动!
2.坚持和情绪有关的身体觉察,也会让身体更健康!
3.能够更准确地识别自己的羞耻感有助于我们了解孩子,对孩子的处境更有可能做到感同身受。
但识别羞耻感的目的不是用它来控制孩子,而是为了帮助孩子,更加尊重孩子,同时也让孩子学会尊重自己、爱护自己、发展自己。
四,用来控制孩子的羞耻感是不健康的。
家长们会有这样的困惑:如果不提醒孩子“你应该感到羞耻啊”“你这么做好丢人呐”“你学习不好别人看不起”,他会不会对自己没有要求呢?反正也没有人说我,反正也没有人笑话我,我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呗。真的会这样吗?
我们来做一个反思:我们经常要求孩子要做一个有礼貌的人,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为什么要求孩子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是为了让别人喜欢你呢,还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呢?我们要求孩子,教导孩子要对别人友好,是为了让别人对我们好呢?还是在为了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有爱的、友善的人呢?
我们制止孩子在公园摘花,是为了维护环境,还是为了不被罚款呢?我们遵守交通规则,是为了保证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还是因为怕惩罚呢?以此类推,我们让孩子好好学习,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让自己成长的更好、可以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还是为了不被别人笑话呢?
那问到最后一个问题的时候,我想大家就可以去思考了,为什么我们总说孩子没有学习动力,没有内驱力呀?因为孩子从小到大,我们在教导孩子好好学习的时候,可能经常会这么说:你看你考这么一点儿,你的同学不笑话你吗?你看你考这么一点儿多丢人呐!你看你考这么一点儿,老师肯定不喜欢你呀。家长说这些话本意是想让孩子感到羞耻,然后努力奋发,但其实是将孩子的在意点引向这些外在的评价,而忽略了自我内在的感受。
当孩子在乎这些评价的时候,这个羞耻感对他是有用的,家长可以达到控制孩子的目的,但是,一旦孩子决定摆脱你的控制,他就会扔掉它们,这将意味着羞耻感的失效,同时,孩子甚至可能偏偏就会成为你口中那样的“无耻”的人。因为反抗意味着对着干。
你想用这种羞耻感来控制孩子的结果,到底是帮助了你、帮助了孩子,还是束缚了你、束缚了孩子生命真正的能量?
孩子真正的生命能量是他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我是为了自己更优秀,我是为了自己获得更多知识,我是为了自己以后可以去更多的地方,做更多的事情。我是因为对这个大千世界的无限向往,而想要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如果是因为这些,孩子就会有自己的内驱力,就会有自己的动力,他根本不需要你用羞耻感来控制他。
所以用羞耻感控制孩子最大的失败并不是方法的无效性,而是你扭曲了孩子关注自己的成功体验、享受成长的天性,硬生生用别人的眼光拽着孩子往前走。别人的眼光就是一根羞耻感的缰绳,让孩子失去自己的方向感,变成一个木偶,一个空心人。没有主动权的孩子自然没有主动性,也没有行动力。
所以如果说你想用羞耻感来让孩子成为一个努力的人,上进的人,一个有爱心的人,这个可能性是不大的。有一个词叫慎独,慎独是什么意思啊?就是说当你没有外在监督的时候,你也能够做到。如果说我们一直都是用一个羞耻感来控制一个孩子的话,用外人的评价、外在的眼光来评价一个孩子的话,那这个孩子能够做到慎独吗?别人看不到的时候我就可以摘花,没有交警的时候我就可以闯红灯,没人看得到的时候我就可以做坏事儿。所以在别人的眼光里,在外在的压力下,你的孩子并不能够真正的成为一个懂得规则、愿意承担责任的、有慈悲心的、有爱的、善良的人。他只是活在别人的眼光里,活成一个假装的样子,时时处处的想着要去讨好别人,时时处处想要证明自己,时时处处都在考虑我这么做别人怎么看,或者我做了一件好事儿有没有人知道啊?有没有被人看到啊?如果做好事没被别人看到,那我干脆做坏事好了,这样就能能吸引别人眼球了。
所以,当我们想用羞耻感来激励孩子、管理孩子的时候,其实是束缚了孩子的生命能量,剥夺了孩子的主动权、行动力。这样的孩子不能够自由地释放出自己生命的能量,展现真实的自我,发挥出最大的潜能,成为一个他自己想要的、我们也想要的人,甚至于可能会因此而走向反面,一生带着假面活在羞耻感里。
活在他人的眼光里就是活在了羞耻感里。
不健康的羞耻感是一种痛,一种“不够好的一面被暴露”的痛。为了避免这份痛,就要竭尽全力掩饰自己的不足:无地自容、挖个地洞钻进去、脸上火辣辣的疼、变小、隐身……积极的掩饰其实是一种消极的逃避。
五,什么是健康的羞耻感?
有句话说得好:知耻而后勇。“耻”即是不足、不好之处,局限性。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积极地面对它,通过努力突破它、拓宽视野、提升自我。这就是健康的羞耻感。
举个例子来说,我在视频号上发了一个视频,结果没人看。这时候我感到了羞耻:我的视频不够好。这时候我有两个选择:努力做好或者从此不做。选择努力做好,就要表达出我自己真正想说的,同时也对他人有价值的东西。等到有一天我做得越来越好的时候,就是羞耻感推动了我、帮助了我。
健康的羞耻感和自大是相反的。
自大是我是无所不能的,我是什么都可以的,那一旦别人说我不行的话,我就会恼羞成怒,我就面子上挂不住,恼羞成怒或者自暴自弃。自暴自弃也是一种掩饰:我不行是因为我没做而已。我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担心不能惊人那就终生不鸣不叫。
健康的羞耻感是一种自知之明,承认自己是有局限性的,不是无所不能的,接纳自己有不行的地方,接纳自己能力上的不足、外貌上的缺陷、贫寒的出身,智力的水平等等。接受并拥抱自己的局限性,学会接纳自己的全部,这样我们才能够理解为什么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的支持、相互的依赖、相互的帮助、相互的合作。我们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敢于向人求助,也会在别人向我们求助的时候,能够去真诚地去帮助对方。
健康的羞耻感是好奇心的助推器,是成就感的诤友。
孩子成功地爬上一个爬了很久都没爬上去的台阶时,他会非常开心,他会拉着你,咿咿呀呀地跟你分享他的快乐。此时的你只需要感受他的快乐,和他一起快乐就好。他的快乐不是因为你的评价而起,而是来自他自己的行为。因为这份成功,他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我好厉害,我还可以爬的更高。于是,他就有了下一个目标。我们就做他快乐的分享者、行动的支持者就好,不要评价,更不要在他摔倒时告诉他:别人会笑话你的。
因为好奇,孩子有了探索世界的欲望,因为知耻,孩子愿意迎接挑战,因为挑战成功,孩子不断收获成就感、幸福感,当孩子成就感爆棚的时候,羞耻感会提醒孩子:世界很大,你很小。一个充满成就感和幸福感而又心存敬畏的孩子,正是我们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