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是老样子,算不算是另一种嘲讽
进步是什么?
年前朋友给我发了一篇《十三邀:许知远对话马东》的推文,我看了那个视频。
里面有一段许志远谈到奇葩说时,马东回问他是不是觉得很无聊。
许志远说这些东西在上世纪50年代,在五四运动的时候都已经讨论的很多了,现在拿出来继续讲,有意义么。马东反问了一句,讨论了是讨论了,但这个社会进步了么?民智开了吗?
许志远与马东的对话“今天我们的识字率是90%以上,但人并没有改变,人们内心的趣味,并不因为他识字了,就发生质的变化,因为那是他对娱乐本能的靠近。”
这几天在看《科学的广告》,这本书是知名广告公司奥美内部7本必读书之首,奥美创始人甚至说这本书读7本,你才能去做广告。
结合自己的一些从业经历和探索,我惊讶的发现若抛开技术的革命和媒体的变化,很多关于营销的核心精华在这本书中已经点到了很多,无论是广告与产品的关系,抑或是消费者的思考与了解,以及更基础的关于调研论证的重要性。
此外,当中有一句对很多企业家的点评更是让我惊叹:
“人们在某一个领域赚到钱,然后胡乱投放到很多别的领域里把钱输掉。可能是一个领域的成就让他们觉得自己就是生意上的超人了。”
在当今“跨界”、“技能迁移”这些概念如此火爆的年代,这句简直应该挂到许多企业家的办公室提醒他们不要那么盲目自大。
这本书的出版时间至今有95年了,正是这边书如此经典和有价值,更让我对周边的商业环境和很多企业家、小老板的行径感到不解,很多常识性的错误为何一犯再犯。这些东西竟然要做相关的工作了,不应该去思考学习一下吗?
所以我忍不住要往这方面去想,我们的世界整个族群的思想真的在进步吗?
进步用技术的变迁来描述真的合适吗?科技只是一个名词,如果抛开了科技我们会不会与两百年前的人其实没有区别。或许这么想有些自恋,但我总觉得都过去那么长的时间,应该要有些不一样吧。
当看到自己身边的一些人,从20岁到30岁到40岁,除了年龄的增长外毫无长进,整日吃吃喝喝不务正业,滥赌成瘾。岁月好像什么都没有给予他,只有身边不知道哪里来的传统束缚让他去生儿育女,让悲剧继续传给下一代。我就怀疑和警惕,我知道这样的人当然不是大多数人,但我知道也不是少数。
看到他们我也会想自己,这几年我有所谓的进步么?
冰岛的独行者人在为柴米油盐而苦恼度日之时,是很难觉察自己处于一种什么状态。或许现在不用为生计发愁,但我沉迷于另一件事没有跳出来审视自己也是同样的状态。
我如果没有对自己的生命进行思考,那我除了社会基础品格比他们好以外,我有什么区别?我发现,我好像不能接受这样盲目的自己。
然后,如果这个社会其实是有在进步的话,那是谁在带动时代前行。
什么才是进步,难道这个词不应该放在整个社会的认知变革上么?我内心有种的恐慌,所以我迫切的要为这些疑问找一些归口。
我想的,个人的进步,是自我认知的思考,是对生命价值的探索。社会的进步,是整个道德伦理的跃迁,是群体生命的升级。
如果真的《十三邀》里所讲,这个世界大约只有5%的人,有愿望积累知识,了解过去,剩下95%的人就是在生活。那我们能不能在自己麻木之前,努力的往5%靠一靠,努力的去思考、去探索、去记录、去传播,在还有意识的时候不让社会思维的枷锁禁锢我们思考的欲望。
然后慢慢地,让这个5%,变成6%,甚至更高一点。这样世界会变的更美好吗?这个我才不知道呢。
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交流或许会更层次一些吧,因为多一些人思考本身就是很美好的东西。哪怕最后我们大部分人都是起初思考了,后面变成只是生活了,但那个生活也一定是有更独特风景的。
这样想想还是蛮,蛮,蛮好的。
一些拙见。
记于2018年6月8日
你若有心坚持,哪里都行。
我在一些人身上和地方占了些便宜,知道了一些东西和学习到了一些方法。
我想有人也会跟我一样需要他,所以我努力的将我觉得有用的整理分享,给二三线城市里也想进修的朋友们,只要有心,不怕地方。
也希望你可以给我提供一些有趣的素材让我分享,感谢。
关注:二三线青年,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