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去无来本湛然,不居内外及中间;一颗水精绝瑕翳,光明透出满

在中国,‘宗法社会’和‘家族’所形成的‘大家庭’观念,有四五千年的传统,在唐、宋时期,最为鼎盛。最有名也最有代表性的历史故事,就在唐高宗李治时代。公元660年,高宗到山东泰山去,听说有一位九代同居的老人,名叫张公艺,便很好奇顺道去他家里看看,问他是用什么方法做到九代同居而相安无事的。这位张公艺请求皇帝给他纸笔,要写给他看。结果,他接连写了一百个‘忍’字。高宗看了很高兴,就赏赐了他许多绢帛,后来就有了历史故事的‘张公百忍’。”
弥勒佛亦被世人称为欢喜佛,因他笑口常开,大腹便便,双耳垂肩,给人以快乐和喜欢之感。弥勒佛为何笑口常开?一则是因为他大肚能容,二则是他万事看轻,因此许多争斗和矛盾在弥勒佛看来都不值得挂心,一笑而过便可。

《孙子兵法》中也有类似陈述: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意思就是,国君不可以因一时的愤怒而兴兵打仗,将帅不可凭一时的怨愤而与敌交战,因为一个人愤怒过后可以转变为高兴,怨愤过后可以转变为喜悦,但国家灭亡了就再也难以恢复了。一切都要以是否有利为转移,合于利则动,不利则止。
古人云:“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意思就是,别人诽谤我时,与其去和他辩驳,不如宽容他;别人欺负我时,与其去防卫,不如化解冲突。
人存于世,被惹怒、攻讦、嫁祸等都是有可能的,世间不是世外桃源,我们也不是世外高人,所以免不了这点“俗”。虽然在大背景之下,我们无法挣脱这固有的社会经历,但在心态上我们完全能够超脱它,也就是说身虽“入世”,心已“出世”。

鲁迅有一句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哪怕激进如鲁迅者也知道,仇恨是无法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唯有“相逢一笑”的大度才能消弭仇怨。所以,当我们与人发生矛盾时,不妨试着包容一切,做到“有容方融”。
俗话说:“忍得一时怒,免得百日忧。”表面上看似被人欺辱了,但只要没有对你造成人身伤害或心灵伤害,让一让又有何坊?
需知只有心底宽厚,才能承载世界的森罗万象,而不被压伤;开通心窍,才能融会贯通,而不执于一域。即便不能如大鹏般翱翔于蓝天,也需拥有气吞山河的胸襟,只有心胸广阔,世界亦会随之变得更为广阔。
开阔的心胸是一种宠辱不惊,是笑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清醒剂;是一种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智慧与淡定。

一位学僧觉得自己的修为已经够高了,打算辞别禅师,周游四方,禅师问:“四面是山,你往哪儿去?”
僧人无法应对,禅师笑了笑:“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哪阻野云飞?”
学僧此时方觉自己修为不够,决定留在禅师身边继续参禅。
最好的修身是修心。竹子妨碍不了流水,高山阻挡不了云烟,一个人只有心里开阔了,眼里的一切才会开阔,才不会受制于空间与地域。
开阔的心胸,朴实的厚道,委实抵得上万般钻营机巧。厚道似海,纳百川,载千舸,容万物,育众生;默默承载,无怨无悔,默默包容,从不逃避,不管是阴云风雨,万钧雷霆,抑或是朗朗晴空,朝霞彩虹,或是沙暴埃砾,日月晨星,它都能以寥廓之胸怀容之。
以皎然禅师的一首禅诗结尾:
无去无来本湛然,不居内外及中间。
一颗水精绝瑕翳,光明透出满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