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想法散文

阅读,约束还是放飞?

2021-05-24  本文已影响0人  渐启明

        没有约束便没有自由,同样阅读也是如此。

        创意性的阅读或是个性化的阅读总是充斥着近年来的各样阅读方式。这个时代是崇尚个性的时代,没有人甘于处在一成不变的思想状态中。

        前些年一篇高考阅读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一种美味》的那条草鱼,以极具个性的方式将万千浙江考生击于那道诡异的光中。答案似乎也像那道光一样诡异,超出了常人对于“草鱼跃锅”的理解。难怪考生说,转了多年的锦鲤,却败给了一条草鱼。

        近年来,人们对于高考阅读的出题风格与答题思路议论纷纷。有的答案一旦与人们通常理解不同便会连加质疑:有呼声说这样出题方式需要改革,因为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方式。文章本身就可有不同理解,为何要局限于出题者的理解方式中呢?

        确实,高考语文阅读尤其是小说阅读确实可以有不同理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千万的考生竞技过程中,若是一一针对不同答案给出相应的赋分,便会形成多样化的给分方式。作为标准化的考试是不允许出现这种情况。

        被约束可能是这种现象的外在理解。我们的思想在有限的文意范围内才可以有真正意义上的放飞。同一句话,同一个词,因为在不同的文段中,所以就有了相应的理解与文意的框架。跳出框架,看似是极具个性的表达方式,是充满想象力的答题策略,实则忽略了文本意义,看似跳出了坑却掉到了另一个坑中。

        不过,想要放飞实则为人本能。人们的思考本身喜欢发散而多样,不喜欢被约束。对于阅读题而言,发散是值得鼓励与思考的。这种发散不是基于人天然的想象力,而是基于文本的联想与推理能力。合理的推理必然是言之有物的推理,有内容的推理。这一内容仍是文意。

        有很多人说,阅读是听文章说了什么,而答题,就是将你听到的内容之思想高度提炼出来,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在《第九车厢》中,列车长、乘务员还有摘车厢的人都在这场荒唐的闹剧中扮演解决问题的角色,但都没有实质解决多出一节第九车厢的问题。这一现象反映出的是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问题。而这一问题带来了许多伤害和不良的后果。我们不得不说,这篇文章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将这一现象形象化,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以诙谐与幽默的方式表现了这一现象普遍存在的客观性。

        这一结论并不难想到,但是许多学生在阅读这篇小说时,陷进了情节的泥潭。没有提前发现并摘走多出的第九车厢本身就是疏于管理的一个写照,故此文章反映的主题在对该困惑的解答中便浮出水面。不幸的是,学生们想到的通常聚焦在文本以外的事上,比如“列车长为什么会这样做?”“他之前做了什么导致这一结果的发生”……基于内容的合理怀疑是值得鼓励的,跳出情节的多想其实无助于文本的解读,反而加增疑惑和烦恼。文本写好的事就是已成的事实,过多的猜测与怀疑不影响这一事实的成立。这里面也包括作者写作时候的想法,它也不是阅读关注的重点。文章一旦成型就不能用作者的思路去判断,而是应交给读者,准确的说是根据普遍的大众的思路去判断。

        不得不说,在有些题目中,答案不免落入答题套路的窠臼,具体答法虽结合内容但仍是老调重弹。阅读本身是一件极其具有个性化的过程,将阅读搬到考卷上并进行赋分与作答实则掩盖了考察阅读方法与阅读技巧这几个模块的真相。对高考阅读的槽点,无非是读者思维与出题思维不同而导致的矛盾。只有熟悉考点,强化训练,答题上的难点才会迎刃而解。

        从某一方面来说,具体的推理过程,理解与深化,在一遍又一遍的阅读过程中都可以实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实现了对文本忠实的解读与认知,才能实现阅读的真正放飞。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