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凝视生活的时候就反思
今天写一些反思吧,前几天比较信任的一个长辈有些不留情的讲了:很多人在朋友圈里面打卡健身,打卡读书,打卡日更文章…有些人一转眼就做了一年,两年甚至三年了,但这多属于虚假勤奋
当时没太在意,有个稍微深一点的印象,大概几个月之前,就有了一个困惑如何“向前一步”
举个自己每天写点东西的例子,三年多的记录,表达能力稍微好一点了,一些问题和疑惑也梳理得清晰一点了,也学到了一些东西,但慢慢的就产生了一种感受,好像碰到天花板了,不能写得更好了
这个过程,尝试过用情绪驱动,还有慢慢让一些知识信息具备故事性(便于理解阅读),最开始非常严肃和重逻辑,还在排版上做了一些尝试,但看起来似乎都难以寸进,所以就生出了困惑
内心里面也非常明白,做的尝试多属于试探性的,无论如何,脑子里面的倒出来的部分才最重要(内容和价值)
今天又有人提到了这个话题“读了很多书、报了很多课,天天打卡、日日坚持,努力到感动自己,但就是没有深入关注过自己的思考、行动和改变,所以总是感到学无所获,甚至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应该继续加大学习量,结果陷入了“越学越焦虑,越焦虑越学”的恶性循环。”
现在其实是把学习的和实践的也串联了,也就是一般学习的都会付诸实践(有些周期非常长),有实践,有关注行动,也看到一些变化,但更进一步仿佛有些乏力
也看到有人讲,成长变化是曲线式,发展阶段是倾斜向上的,然后进入平台期,这一时期发展缓慢,在消化前期的积累,在探究向上的方向,这也是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逻辑,也只有长期的输入践行和转化,最后才能跨越一个又一个的平台期(天花板)
这看起来似乎能解释自己的疑惑,但还是非常模糊化,只解了极少的问题
还有一个学习经验,我们都比较熟悉的,也恰好是我做得不够的
“通过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将被动学习的内容留存率提升到50%、75%和90%。”
还记得一句流行的话么:教是最好的学! 也就是我想学什么,就把方法设计为把想学的东西教给别人,以前设想过这个实践,拉了一个家族群,把我新学的东西通过做成视频,直播,写成文字等形式教给一群人,现在剩下一般偶尔会发一些东西了(这部分留存率能达到90%)但恰好是最难的
这里在扩展一下,我们读完一本书,可以尝试作者的框架和重点还有逻辑自己再写一本,这样子也能理解和汲取更多一些
做事儿的话可以抄作业,如身边的人讲自己做什么生意,目前做的如何,然后接下来的规划
那就自己直接上手这样一个生意,请教学习他们的经验,方法,然后做到盈利,这件事也就能理解得更深刻准确了
讨论,有一个朋友,偶尔相约书店,咖啡厅,奶茶店,讨论一些大一点的人生课题,或者职场,还有读书收获
实践的方向,有一些书,一些课程,只看了一部分就打住了,有一个缘由是留大部分时间来实践,然后找机会印证,还有一些确实是自己开始做到了书中的部分,暂时不需要去继续学习了
实践这块目前也是难度比较大的,之前看一些投资理财类的书,正常的操作是自己上场去做,实际上我做得多的多是实体,所以暂时放下一部分了,先按照现实需要来进行实践,今天走到了这一步,很多好的想法或者计划,能一点点的实现,并开始一件事后就做到主动推进事情发展
这些都是微观层面的,但更大的,更复杂的就难以着手了
仿佛我们的认知,经历,环境成了边界,继续看书找路,今天一位前辈提到了“价值”,为什么那么多打卡的,写东西的,只有少数人走出来了
由他创造的价值决定的,前天聊了一下临摹二十多年的梵高的人看到真迹让他很多观念想法都大变,这里面也可以直观的视作价值规律决定的
成长的关键我们可以视作一个创造价值的过程,因为价值容易理解,可以直观的观测和感知
“只有当自身创造的价值足够大时,我们才能被别人强烈需要,才能参与到更大的社会交换中去,并得到对方对等的回馈。”
这恰好是我的“症候”,从最开始决定写东西,是因为某天感觉脑子里面有很多东西要溢出来,指尖在屏幕点击滑动,想法就变成了文字,文字变成句子,句子组成稍微完整一些的信息版图
所以写东西更多的时候是自己的需求,到后来脑子越来越空了,就需要输入知识信息了,就变成了每天阅读一小时,话题就变成了日常疑惑,一些想法,评论,还有生活,职场需要,这些都围绕着自己展开的,那大多时候是仅对我自己“有价值”
那新的尝试方向也许就是对他人有价值,对市场有价值了,这让人开心又充满挑战
细化一下,就变成了写的东西三到五年还有没有价值呢,否则就很快化为岁月的灰尘
还有一点是“顶层信息论”,今天什么最贵,还是人才
人才掌握的是稀缺的顶层知识信息,在这之前知识信息有三段(知识—技能—才能)
我们到今天还在学苏格拉底,柏拉图,孔子,因为他们脑海中装下非常多的顶层信息
我们常人可以怎么实践呢?通过深度学习,先来看一个例子:王云五学习英语的常用方法—找一篇英文的名家佳作,熟读几次以后,把它翻译成中文;一星期之后,再将中文反过来翻译成英文,翻译期间绝不查阅英语原文;翻译好后再与原文比对,找出自己翻译的错误、失误和不够精良之处。
站在巨人肩上的过程,我们先要做到够得着他们的肩膀,然后再试图站上去
很多人总结归纳的术:①尽可能获取并亲自钻研一手知识 ②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 ③三是反思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