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台山下的国清寺

2023-08-13  本文已影响0人  柳书岫

和朋友去天台山旅游了,觉得最值得去的是国清景区。国清寺而名扬中外,这里是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

公元575年,智者大师入天台山隐修,在此建了十二座道场。国清寺由杨广根据智者大师亲手绘制的蓝图,按照皇家寺院的规格所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

千百年来,国清寺保持着最初的修行方式,强调农禅并重,也就是说修行和劳作都作为平时修行的必备功课。而游客视线所触及的山林、良田都是属于国清寺的寺产。

其中的隋塔,是游客必打卡处。古塔高耸入云,在这一片苍翠中显得特别的雄伟,点点青苔斑驳更是记录了这千百年来的沧桑变幻。

这座塔是晋王杨广为报智者大师给他授菩萨戒的师恩建造的,因此又叫报恩塔。

此塔六面九级,高59.4米。原塔为空心楼阁式砖木结构,因时日久远,飞檐斗拱腐烂,只剩中间的塔体,却愈发显得雄伟、壮观。国清寺前照壁写着“陏代古刹”四个大字,出自前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的手笔。

“陏”是个古字,相传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在前朝的封号为“随国公”,立国后便沿用自己的封号,取国号为“随”,走字底有奔波一意,为保国运亨通,长治久安,隋文帝便在开皇九年,统一天下之后,将“随”字的走字底去掉,成了“陏”。

赵老在题字时用了隋代时期的写法,目的就是为了彰显这是一座始建于隋朝的千年古刹。

还有的是那一棵有名的隋梅,这株青梅树则是自寺院建立以来一直生存至今的,千年来一直看着国清寺的荣辱兴衰,是名副其实的隋代古梅,由国清寺方丈章安灌顶大师亲手所植。

人们都说古树也通灵性,文革中,隋梅濒临死亡,后来,周恩来总理关怀国清寺,拨款重修国清寺后,经过寺僧的精心呵护,枯木回春,花满枝头,重现生机,至今仍然硕果累累。

1964年郭沫若先生来到国清寺视察,为隋梅的灵气所感动,作诗一首:“塔古钟声寂,山高月上迟,隋梅私自笑,寻梦复何痴”,“梅亭”二字也是他的笔迹。

还有著名的“鹅”字碑,一笔写就的这个“鹅”字是书圣王羲之的真迹,笔力洒落,极具神韵。

相传,王羲之曾在天台山主峰华顶山上跟随高道白云子学习“永”字八法,并在华顶上留下一块独笔鹅字碑。

年代久远,鹅字碑被埋地下,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被天台乡贤曹抡选发现,使得鹅字碑重建天日,但是石碑找到时仅剩半块了。曹抡选细细研究,花了整整七年的时间,重新补全了鹅字,后来将石碑移到此处。

国清寺古迹很多,不再一一赘述,但是一点商业气息都没有,能做到这点,真的是不容易。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