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是清欢
陈芳/文 【原创首发 文责自负】

美丽的大福清位于东南沿海之滨,海蛎饼是福清传统小吃,风行数百年而不衰。蛎饼又叫“海蛎饼”,外观手掌大小呈扁圆形,外皮香酥,馅料鲜美,色泽金黄,味道独特,是我们当地的传统小吃,常用作早点,或茶点。
想尝试手作海蛎饼,可以准备其主要原料是大米、黄豆。超市可以买到,黄豆若不好买可以赶早去农批市场一定能买到,制作的前提需将大米、黄豆提前一夜浸泡好,再加水用石磨磨成浓浆,(淘宝网购买得到石磨),打成糊状即可,重要提示的是每斤大米,配之三两黄豆再加三两的水,另再撒少许适量的精盐,就放置一边等备用。海蛎饼的主打馅料:新鲜的海蛎特别鲜甜,前腿五花肉、第一水的紫菜、再是葱花、芹菜、本地包菜等等。备料前的绝活务必腌制好五花肉,让其入味是关键。喜欢口感香脆的,还可在海蛎饼的表面撒上几粒花生米,一起炸,也别有特色。一切准备就绪,待油锅的油沸腾后,取豆米浆呈圆形涂抹在蛎饼瓢上,放上调配好的馅料。压实后,再涂抹上薄薄的豆米浆整个裹住,一定不能留有缝隙,不然一下油锅就会出现个窟窿,油渗入就不好吃也不好看。海蛎饼炸呈金黄色时,大约两三分钟。及时捞出,放至铁架沥干油,香喷喷的海蛎饼就大功告成了。
这里还有个小窍门,其一、那就是瓢勺需提前预热,这样在海蛎饼快熟时就容易脱勺。其二、迷糊要适量不能太厚实,直接影响海蛎饼是否酥脆。
假期一家老小回乡下探亲,也能吃到海蛎饼,人们称为“贫民蛎饼”,因用料较之简单,没有海蛎,多用虾米、韭菜、萝卜丝、包菜等。小时候人们生活多艰苦,大都吃过这种“贫民蛎饼”。
还记得儿时,乡亲来县城,一到家,爸爸和妈妈就特别热情招呼接待,泡上杯茉莉花茶小聊后,父亲就出门到对面的小作坊买回热起腾腾的现炸海蛎饼,嘴里说着:“快快,趁热吃!味香!有事儿吃好了再说。”妈妈就忙于下厨给客人煮上每逢春节初一必吃的太平面即线面。父亲是退伍军人也是单位的干部级别,更是乡里乡亲大家特别敬重的大哥,随小叔大伯的称呼大哥。乡亲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回来家里找父亲商量帮忙。…这海蛎饼可是招待贵客的佳肴小吃!
在深圳工作生活的节奏较快,我们也几乎只有过年才回趟老家,因这疫情提及都是前年过年时候,玉融城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蛎饼摊”,金黄肥硕的,真叫人垂涎欲滴。儿时的发小吓婷必定要带着我们在创元大酒店品尝现如今入列高级大酒店的“当家”主菜海蛎饼。返深当日,又特意送来家里现炸的海蛎饼让我们带回深圳好解解馋。
想起逢年过节我们家都会蒸年糕、炸蛎饼,手作满满一桌的美食…我特别怀念一家人在客厅在厨房一起忙碌制作海蛎饼的情景。父亲是主厨,那高大的背影不曾停歇,细心的妈妈是爸爸最得力的助手,我们都是小小帮厨。我依稀记得,爸爸两手拿着配对的蛎饼瓢,一边在翻转油锅里的海蛎饼,紧接着又娴熟地涂抹米浆放入油锅,妈妈将备好的馅儿料放入瓢勺递给爸爸,另一边是姐姐在耐心切菜,我和妹妹负责洗菜,哥哥就负责端盘(炸好的海蛎饼逐一平放在竹篓里,以便存放)次日第三日第四就可以煎着或蒸着吃,配咸粥、配锅边糊或单独夹着香酥的光饼,我们称之“蛎饼夹”食之油而不腻,回味无穷,按现在说法就是绝绝子!!多想定格在那记忆中的场景,仿佛就在昨日,我想听到油锅滋溜滋溜的爱的交响乐,我想看到热气腾腾蒸馏的雾气氤氲出的那份爱的思念。
海蛎饼是儿时的味道,是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味道,是最有父亲的味道亦是妈妈的味道!是世上最幸福的味道!吃着海蛎饼,每一口都是香甜的回忆,每一口都能体悟到家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