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科玉律》人类行为原则6:从众的本能2
2 监狱角色模拟实验与角色效应。这个实验也比较出名,1972年由斯坦福心理学家津巴多主持进行。参与实验的人被分为两组,模拟看守与囚犯的角色。人群的分组完全是随机的,之前也相互不认识。但是在实验进行了一天后,所有人迅速进入了“角色状态”,扮演看守的人颐指气使,随意打骂,折磨扮演囚犯的人。而后者也逐渐接受了自己的处境,忍耐沉默,仿佛自己真的是囚犯。最后,原本计划两周的实验不得不在第六天结束,因为参与者的行为已经过于恶劣了。
这个实验让许多人为之震撼,原来成为“坏人”竟如此简单,只要一个身份就可以。而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不像这么极端的“身份角色”比比皆是。每个人都扮演着几个角色,“儿女”、“父母”、“下属”、“领导”等。许多人会发现,自己的各个角色之间根本无法相互转换,在一个角色下的心态、性格、判断力、思维方式可能与另一个角色下的自己完全不同。就如上述实验中的两组参与者的差异一般大。
当然,这并不是所谓的“人格分裂”,因为即便我们将这种不同性格下的同一个人视作不同的“人格”,它们还是共享记忆的,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此人原本的性格“整合”,并没有分裂。而人在扮演这些角色时,符合自身原本特征,自我比较认同的角色,也可以扮演地更好。
融入“角色”,其实就是融入环境的另一种“从众”。“角色”与“从众”的对立面都是“独立自我的性格与思维”,让人在特定场合变成另外一副模样。也如“从众”一样,人们扮演“角色”也是社会对人提出的要求,是人们服从环境,顺应生活做出的最直接选择。
3 羊群效应与群体压力。大部分羊都只是低头吃草,而头羊发现了新的草场,走过去的时候,多数羊也只是不能地跟着。这种从众的行为,被称作羊群效应。而如果有个体试图做出不同的事情,就会面临群体的压力。
从众虽然是本能,很多时候是合理的选择。但有时过多人选择从众,这件事就会因为“人多”而变成负面的事情。用羊群作比喻,过于密集地挤在一个地方吃草,就容易把那里的草种子也吃光,以至于影响以后草的生长。而在生活方面,偶尔有几个人坐在草坪上野餐,是件浪漫有趣的事,但要是草坪上从早到晚都挤满了野餐的人,即没有情调,也毁坏草坪。扎堆的旅游景点,扎堆的网红小吃,扎堆的各种流行,都如蝗虫过境一样,迅速摧毁一个领域后,转到下一个领域。
这种从众形成的原因,也是多维度叠加的。在前面我们提到它受人的认知能力的影响,不了解的领域容易从众,在一些既定的生活方式上,人们也容易“入乡随俗”。另外,从众也受个人性格的影响,自信心弱一些的人,女性与小孩,更容易从众。
除此之外,“集体”这种事物,本身也会让人产生归属感。做自己的事,是为了自己而做,而做大家都做的事,就仿佛自己的力量变大了,大家的成就会满足个体的成就感,大家的错误也不用自己承担。从这个角度上,我们可以说,有时候,群体相比于个人,更像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生物,而后者则更像是一枚机器配件。
最后,从角色身份,到群体的行为和意志,都很容易影响人的行为。那个独立思考的是人,那个成为机器部件的也是人。毕竟大脑产生是为了服务人与物种的生存,而不是为了“自我意识”而“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