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当在夺冠的路上
人,总是要变得优秀,要么自己逼自己,要么别人下手。这是看完《夺冠》后心里涌出的声音。
似乎剧中的所有人也都是在验证这句话。
老教练不断的魔鬼般的训练老一代女排的过程,充当了磨刀人的角色,同时也是在弥补1967之后的遗憾,那个曾经实现巅峰的可能;
陈忠和教练从误打误撞当了女排陪练,到收到一件虽手艺平平但温暖的毛衣,再到成长为中国女排的新一代主教;
现任女排队长朱婷,从抱着改变生活让爸妈过的好点的目的,从河南的一个小县城走出来,后来进了国家队,到拿下首个冠军,获得三大赛事的mvp,到土耳其俱乐部打比赛,迄今为止拿下9个国内外俱乐部冠军,到今年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青年时期的郎平,从100公斤的举铁,到海曼的摸高,从被老队员的光环下找不到位置,到中日大战的闪光时刻,再到执教美国队让中国队铩羽,到以主教身份重回中国国家队,带领新一代女排横扫各国,重回巅峰;
还有1981年顶着腰伤与日本队抗衡老女排7号—拼命三郎陈招娣;以及老一代,新生代女排中的每一个队员。
你能看到他们每一个人身上的那种始终较着劲的感觉,跟谁较劲?跟自己,跟对手,跟过去,跟未来。
老教练始终跟女排的成绩较着劲,陈忠和始终跟宿命较着劲,郎平始终跟别人眼中的她和自己心里的她较着劲。
其实就是在逼着自己变得更优秀,更强大,优秀到不负众人期望,强大到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
观影过程中,内心翻滚,泪腺几度游走在决堤的边缘。体育迷人之处就在这里,他能让你热血沸腾,感受竞技的那种纯粹和酣畅,也能让你偶尔内心回望的时候,看到自己。
为什么我们总是崇拜竞技精神,追求那种每一次突破巅峰的愉悦。如果我们能坦诚面对自己,答案显而易见。其实这就是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映射,内心中我们都想成为受人瞩目的最优秀的那一个。
生活中,尤其是工作中,实际上我们每个阶段所面对的困与难,都是一次淬炼,要么他是那一百公斤的杠铃,要么是海曼的摸高,要么是五连冠,要么一败涂地,各自兴叹。我们不能期待对手的日渐弥弱,唯一能做的是让自己变的更强大,更优秀。
偶然比别人做得好其实很容易,足够努力,正确的方法,在某个节点一定会别人好那么一点点。可是要保持这种优秀,才是真正有难度的,当你更换了参照系,你会发现,自己曾经以为的优秀是多么的不堪一顾!
所以,当你在不断更换参照系,不断的跟别人找差距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总会追赶上一些,但当你开始在别人身上找感觉的时候,那一定是在落后的路上越走越远了。
“你爱排球吗?”我记得郎导在剧中多次问她的队员。但队员们多数都不知道如何回答,只有一个人给了确定的答案—-不爱。我相信郎导是想让她们对自己诚实一点,因为固有的认知是你爱你的工作,你才能做好你的工作。
我相信如果这样的话是问我们自己,应该也没多少人能给出明确的答案。
你爱你的工作吗?
我觉得这个问法本身就有个矛盾,忽略了本我的存在。
其实所有的行为起点都是自我的认知,和自我意志。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多问问,你爱你自己吗?
如果爱,你就应该让自己变的更好,而变的更好的实现路径,是你所选的工作,你所拥有的家庭,你所存在的社交圈际,这些外在的趋优改变正是爱己的物化反馈。
所以,当工作不出众,婚姻不幸福,朋友寡味的时候,不要总拿我不爱他,他不爱我来做借口,最大的理由是你不爱你自己,不然你不会放任这些变得越来越糟。
我们总喜欢打比方,做比喻。如果要让我把《夺冠》这部电影,或者夺冠这个事,做个比喻的话,我想把它比作爱己的终极反馈。
我爱我自己,所以,我愿意为我自己所爱的人做更多,我愿意把我所从事的工作做到极致,我愿意让我在意的人感到来自我的诚意。
《论语》有云:吾日三省吾身。我当晨起自问:你为你的所爱倾尽全力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