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记忆特点看阅读法的分类

2022-04-01  本文已影响0人  Gabril阿冷

今天的分享课是给学员复习倍速阅读法,同时讲授苹果阅读法。

今天的感悟主要是:

1. 快速和慢速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高频,后者强调强刺激,都是针对“记住”这个特点来做的。

2. 快速的阅读法优势并不单纯在于“很快”,而在于“能够在同样的时间内反复阅读多次”。

3. 由于时间花费的不同,一次性普通阅读和快速阅读后所记得的容量其实没有很大差别。

4. 苹果阅读法是倍速阅读法的“有目标且升维”的体现。

认知心理学认为,记忆的核心原则只有两条,一曰高频,二曰强刺激。

高频,即是反复出现的内容总是容易被记住的。比如“恒源祥羊羊羊”的广告,尽管短、没有内容、没有设计,但是每次都连播三次;比如“脑白金”广告,也是看似简单的设计,却不仅有重复的叙述,还和高频的事件相关联(过节、探望长辈、送礼)。这两个广告看着都不算高明,实则蕴含了非常深刻的记忆原则在内,所以谁都很难拒绝这些内容被“植入”脑中。

强刺激,则是让你有深刻感受的广告,比如我们常看到的超级碗的优秀趣味的广告,或者是某些和我们的生活、爱好、工作之类息息相关的广告,它们一般都会设计成贴近目标用户的模式,从而挑起我们的注意力,投入更多的思考或共情(比如电子产品会列数据,游戏或电影会放精彩的片花,公益广告都会讲一段感人的故事等等)。

那么,如果这些都不算贴近生活的话,有一个绝对高频且强刺激的内容,那就是你自己的名字——不管是英文名还是中文名还是其他语言的名字,只要这个名字是代表你自己的,你也常年使用的,那么它就会非常容易被记得。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心理学现象叫“鸡尾酒会效应”。它说的是,无论是多嘈杂的社交场合,只要有人用你恰好能听到的音量说出了你的名字,你就一定会(无论当时在做什么)听到并作出反应(比如回头看去,询问是谁在叫自己等)。因为大脑在筛选信息的时候,自己的名字的优先级总是最高的——因为它几乎是最高频的,而且刺激强度也很高。

那么我们其实也可以从此窥见一件事:“遗忘”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大脑会把它处理成噪音/杂讯的概率越来越高”。

这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推测,而是可以从婴儿学习语言的特点和我们的童年记忆特点来印证的。

有科学家做过研究,婴儿在出生后13周内,往往有非常强的记忆能力。从生物反馈信息中发现,无论婴儿在这时候接触过多少种语言,大脑都会把它们视作不同的具体信息来处理;而当超过13周后,所有刺激频率较低的语言都会被处理成噪音,而只留下经常会听到的那少数几种语言。

此外,我们常常会说,我们大多无法复述3岁前的记忆,顶多是有一些模糊印象,绝大部分的内容都记不得了。但是四五岁以及以后的人生历程中,却总有那么一些记忆能够让我们记起。这跟时间过去多久其实没有直接关系,就好比你可能记得上一次生日时在哪里吃饭、几点去的、都有谁、吃了什么、有什么趣事,但却往往说不清这一周内你的三餐都是如何解决的。

婴儿的例子想要说明的,是频度决定“是否杂讯/噪音”的问题。因为那个时候的我们根本不具有理性分辨的能力,只有大脑的本能在处理信息的输入。而这个处理的结果,是高频的内容会淘汰所有低频的“选手”,最终留存在大脑里。其实不仅是语言,包括我们非常多的其他知识和技能都一样:比如进食的方式,能够得到关注的方法,对环境的熟悉等等。

而对于我们不记得这一周内如何解决三餐,我们从主观上就不会很认真地去记录,更不用说大脑本身也没把这当回事。除非某一顿外卖出乎意料地好吃/难吃,或者发生了其他事情,能引起你情绪波动的(就好比自己或朋友的生日晚宴这种),你甚至不用刻意去记,都会记得这件事。因为大脑认为这并不是杂讯/噪音,所以在后续的过程中会自行进行加工。

有了这些案例,我们就更清晰地知道,我们应如何利用大脑的特点去进行阅读了。

在前几天关于倍速阅读法的反思中,我提到倍速阅读法要求调动尽量少的理性感知能力,而调动尽量多的感性感官,尤其是视觉的能力去进行阅读,其实就是放飞大脑,还原它原本的功能,亲自去文章中筛除杂讯/噪音,从而找到文章的核心内容——实际上,我们的写作方式本身就是如此。无论是何种写作套路,只要是有明确表达主题的,那么有关主题的关键词一定会写得最多。

比如小说,主角的“名字”或“动作”(戏份)一定是出现得最多的;观点文中,阐述观点的词组(和关联的词组、句子)一定是出现得最多的;教材里面,反复出现的知识点一定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

而与之相反的就是主题不一定明确,偏思考流,或偏抒发情感的问题,比如诗歌、散文、哲学思想、意识流文体等。而这也是我们读这些文章(即使根本不用任何阅读法)时不容易读懂的主要原因。因为这些文章的写作方式与我们大脑的学习方式是完全不匹配的。因此,就算我们认真一个个字去读,也未必能发现它的侧重点在哪里,因为既没有高频内容的出现。而“强刺激”的内容也不一定能引起共情。

除非我们“跟上了作者的节奏”,找到了文章的线索,或者与作者共情了,才能读懂。也因此,这一类文章,对于所受教育中较少甚至没有涉及相关内容的、社会阅历较浅、或阅读量少的人来说,往往是难以理解的。而一旦能够感同身受(强刺激),或同类的作品接触多(高频)后,理解(记忆并加工)就变得轻而易举(不再当做是噪声/杂讯)了。

—————————————————————————————

那么回到阅读法上来,既然高速的目的也是为了记住,而因为高速,它也很难给到我们“强烈刺激”,那么它一定是为了往“高频”的方向去的。

也因此我们就可以理解到:快速阅读法的优势,在于我们能在相同的阅读时间内,对同一容量的文本进行多次的阅读。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提示我们,学习过一遍的内容,只要经过20分钟,我们就会忘掉一小半;经过一个小时,我们就会只记得44.2%;在经历一天之后,我们就只记得1/3了。

而同时,认知心理学也告诉我们,一次性的学习里,能记住的内容组数,只有3~5组。即使有意识进行训练,容量也只能提升到7组左右。那么再结合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可想而知我们的遗忘程度有多么骇人。

而知道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人,也多少知道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运用方法:5分钟后复习一次,30分钟后再复习一次,1小时候再复习一次,那么记忆留存率就会大大提高。

这里就是结合遗忘特点,科学利用了高频刺激的特点而实现的。

按照实验的研究,完全不复习的组别里,一周后记忆留存率不到15%;而按照曲线规律进行复习记忆的,一天后保持率在98%,一周后达到86%。高频的作用可见一斑。

那么,对于我们阅读而言,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一次性的阅读可能未必找得到所有信息,但是已有的信息已经能够被记录下来。那么我们又发现,5分钟后进行第一次复习,30分钟后进行第二次复习,1小时候进行第三次复习。那么也就是说,每次复习的总时长是不能超过25分钟的。这又奇妙巧合地(也许实际上就是有意地)和番茄工作法的25分钟不谋而合了。这又跟我们的注意力保持时间有关……

咳咳,一不小心有点跑题了。

倍速阅读法且不论,我们在苹果阅读法的教学中经常会提到一个点:假设一本书我可以用10个小时读完一遍,那么我用苹果阅读法,每小时、有目的性地翻一遍,10个小时就能翻10遍,那么谁的效率更高呢?

至少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出发,后者的效率一定更高。更何况,苹果阅读法还加入了“设计问题”这一点。在10次阅读中,我们不仅是反复阅读了书本,而且还层层推进,不断提出新问题,不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使得书本内容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接近“非噪音”,大脑的注意力越来越聚焦,处理效率也越来越高。也只有这样,才真正让苹果阅读法达到了它必须有的效果。

那么倒回来倍速阅读法,其实也是一样的。同样是3000字的文章,过去300字/分钟的阅读速度,读一次要10分钟;现在提高了阅读速度后,比如说1000字/分钟,那么3分钟就可以读完一遍……嗯?类似的话我好像写过,我看看……找到了,在这里:

(原文:快读与慢读?唯快不破!

同样的,如果我们具备了倍速阅读法,假设同样是1000字的文字,具有2000字/分阅读速度的人,5分钟里就可以读10遍,而一般只有400~600阅读速度的人,也就能读个2~3遍。也就是说,5分钟之后,掌握速读的人对材料的熟悉程度已经超过未能掌握的人至少两倍。

而实际上,这其中还并不仅仅是遍数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当你对一份材料越来越熟悉,你的阅读速度就会越快,越能把握重点,越清楚应该关注哪些内容。

因此,虽说按数据来说,2000字/分可以读10遍。而实际上,读到第3~4遍时,你对这段文字的熟悉程度就会让你把阅读速度继续往上提升,可能会变成3000字/分乃至更高;而同样因为熟悉程度的提升,这1000字里的重点内容可能会缩减成800字、600字乃至300字,那么,从第二分钟开始,仅仅花上1分钟,你就能把这段文字读上三遍、五遍乃至十遍。

假设阶梯就这样循序渐进,那么第一分钟读2遍,第二分钟能读3遍,第三分钟5遍,第四分钟10遍,第五分钟……你甚至都不再去读,而是可以把卡片的我思都写完了!也就是说,2000字/分的阅读速度,让你的这5分钟的阅读,不仅把这1000字的文章读了20遍,还写出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这可比再多读个10遍的收获还要多!

居然自己引用自己的文章,我也是够可以的……

不过,意思是基本一致的。

当我们反复学习同一段内容时,收获一定是越来越多的。无论是用何种阅读法,快慢都是。反复本身就是高频,而随着理解的加深,刺激也会越来越强。

但如何让“反复学”不会占用我们过多的时间呢?当然就是掌握提速的方法,而且是科学的提速方法。

所以,倍速阅读法这种“极致的快”,被我说成是所有阅读法的基础,应该也没有那么难理解了。

最后还是得说一句,无论是谁教的方法,什么样的方法,都得看它是不是真正尊重大脑学习规律的方法。只有做到这一点的,才算得上是科学的方法。

—————————————————————————————

学员们在一周的自主训练里,也有一些体验和疑问。主要包括:

1. 我感觉我阅读速度没有变快,但是理解能力变强了。

经复盘,学员实际上速度是变快了,因为同样的内容,学员反复读了不止一遍。也就是原本要求一次性读完而计算时间的阅读过程中,学员实际上会下意识多瞄两眼,但仍然保持了最初的整体速度。预计学员现在的实际速度可能达到了800~900字/分。(原:约560字/分,现:约700字/分)

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印证了“读得快的优势在于多读几遍”,而不是“一遍看完全记得”。

2. 过去28章我认真读,后面的几章我快速读,收获差不多,不影响理解。

在这里,“遗忘”这一残酷的事实变得特别明显。尽管有近因效应存在,但快速阅读后内容依然能跟早期的阅读连上,实际上阅读的目的依然是达到了。也就是说,快读在节省时间的同时,其阅读质量并不会比普通阅读要差。那么如果反复多读几遍(不超过原有时间为前提)呢?结果不言而喻。

3. 我在阅读时,感觉时间延长后,就连前面记得的都不记得了。

这是由于倍速阅读法依赖的是工作记忆,而这部分的记忆只能维持3~5分钟。当超过这段时间后,我们就需要进行复习来把记忆留存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每次进行练习,都会要求尽量不要超过5分钟。我们所提供的文本,一般也是在2000~3000字,也就是3~5分钟内基本能读完的容量。

当然,如果我们的阅读速度上去后,能有1000~2000字/每分钟的阅读速度,3~5分钟的阅读量自然就能提升到3000~10000字。显而易见,这样的效率自然就高得多了。

这里也涉及到“文本本身有多长”。越是能完整读完文本,阅读效果就越好。这个应该也不难理解。毕竟,一篇文章只读一半,无论读得有多细,也不能保证完全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而如果在限定时间内能够读完的角度来看,速度自然是越快越好。

那么反过来说,普通的阅读法也因此更不可靠了:200~300字/分钟,阅读数个小时,到底能读完文章的多少%呢?又记下多少东西呢?如何去理解呢?只能说,太难了。

—————————————————————————————

苹果阅读法在执行过程中,与倍速阅读法有诸多关联。

首先,阅读的过程必然是使用倍速阅读法,快速寻找关键词的。

其次,倍速阅读法认为“不能一字一句地读”,苹果阅读法也强调“不能一页一页一章一节地读”,都是通过非硬性规定的顺序在找答案。

第三,最终对内容的归纳,都是尽可能减少思维的参与,只有归纳和复述才开始运用思维,以及在复述后进行复盘。

整体而言,如果说普通阅读到倍速阅读,是点到线的变化,那么倍速阅读到苹果阅读自然就是线到面的变化。

如果加上接下来的“主题阅读法”,就是从二维到三维的变化了。

这么说吧,逐字的思考单元是一个一个字,倍速阅读法是从行中发现“关键词”,苹果是“通过平面(页为单元)的操作发现关键内容(词、句、段)”,最终“主题阅读法”以一本本书的内容(一份或多份苹果表单)为思考单元,更像是思维“空间”的变化了。

这推进暗合这个宇宙的维度逻辑,怕不是真理(自满)~

开个玩笑~充其量也就是类比一下。

但逐步提升思考的维度和广度,也是确有其事。

至于深度,那就是慢读法的工作了~

这就交给下星期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