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力千斤,不如举重若轻
科室里有一小男生给我审图,我指出了一些需要修正完善的地方。他特别喜欢说类似的话:
"哦,这根线本来画的是虚线,打印就成这个样子了。"
"这个颜色我明明用的是蓝色,估计是电脑显示问题。"
"这个字体的版本未升级所致。"
⋯⋯
听到这样的解释太多了,有一天,我直截了当地对他说:"小W,原因不重要,我需要的是在一张合格的图纸上签字。"
是的,审图是我的职责,你用太多的精力去解释图纸上发生纰漏的过程,还不如把精力用在修改完善图纸上。
上周,某一天清晨,我接到单位办公室主任的电话,用责备的语气数落我:"昨天下午散会后你为什么不关空调不关灯,白白浪费了一晚上的电?"
而事实是:我根本没参加那个会议。
遇到这种情况,你的反应是怎样的?
第一种:迅速作出驳斥,然后用愤愤不平的语气反击:你根本没了解清楚情况,凭什么指责我?即便没反击,也会在心里委屈万分地埋怨在心。
第二种:淡定地告诉她:我没有参加昨天那个会议,我不知情。
大多数人会选择第一种方式,这无关涵养和素质,而是大脑里应激机制的启动。当有人无端地指责你时,你一定是愤懑恼火的。你迅速调动与对方情绪的对峙,以求保护自己。这是个论理的过程。
而第二种方式,侧重阐述一个事实。
对于一件类似如此是非分明的事件,两种处理方式的结局大抵是一样的,对方会因为理亏而抱歉,除非对方是个不可理喻之流。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论理总是显得费力费神,而阐明事实则会轻松许多。
生活中我们不仅可能遇到脾气不太好但人品不坏且知根知底的同事,还有可能碰到一身戾气负面情绪爆棚的垃圾人,你应激机制下的用力过猛,很可能会给人生带来不可预测的危机。
所以,我理解的高情商的有效沟通是:不必过于用力,古人说的"四两拨千金"说的就是这层意思。
用力包括什么,轻者包括过多的解释,费力的澄清,无谓的反驳,重者包括愤怒反击,甚至不管不顾采取极端措施。
人们常说:直觉是最可靠的。但是,大量的事实证明直觉并不完全可靠。在直觉反应指挥你的行动力时,可以尝试给自己一段缓冲期。也许只需短短的五秒,你的想法和行动力会截然不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说的行动力大都以语言方式呈现,而非肢体动作。
我深圳的一位朋友说:把你自己想说的话咽回去,过个十秒中再吐出来,一定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对此我曾经的反应是:不是要提倡心直口快,一吐为快吗,这样说话多憋屈啊。现在,我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一句话,它不在于呈现出一种"虚"的禅意,而在于指明了一种"实"的方法。
我们常说:人生是一场修行,对于大多数常人而言,修行不是某一天可顿悟的,修行是要找到方法的。
我有一位朋友,是个文艺爱好者,擅长朗诵。有一次,在一个赛事的初赛中,马失前蹄,因忘词而卡了壳。这原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也有可能读错字或忘词。但我这个朋友在多次场合强调:我从来没有想到过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听多了,很想对他说:不必再强调了,熟悉你的人都知道,那仅仅是一次失误。
多年前,我还是一个刚毕业的小女生。有一天,一位领导把我叫到办公室询问我:"我听有人说你私自打办公室的收费电话。"(所谓收费电话是多年前流行的以谈心节目为主的声讯台,收费价格不菲。)
我至今记得当年的我如刘胡兰般大义凛然地回答:"如果我在办公室打了这样的电话,出门立马被车撞死!"当然,我至今也没忘掉领导脸要垮下去的神情。
多年以后,我才明白我当年自以为是的大义凛然是多么的愚不可及。事实的真相总会有一天呈现出来,即便不呈现,我需要用这样"用力过猛"的方式去澄清吗?我只要不慌不乱地告诉领导:我没打过这样的电话。而我当年这种典型的"反应过度",在职场中是最忌讳的。
生活和工作中有很多事情,的确需要我们像斗士一样勇往直前,无惧无畏,但更多的时候,需要我们冷静自持,举重若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