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作家时事评论人物

这个时代最缺的,就是鲁迅这样的“猛人”

2018-11-18  本文已影响49人  砍柴书院

上人生的旅途罢。

前途很远,也很暗。

然而不要怕。

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鲁迅


鲁迅曾经说过:“文人的遭殃,

不在生前的被攻击和被冷落,

一瞑之后,言行两亡,

于是无聊之徒,谬托知己,是非蜂起,

既以自炫,又以卖钱,

连死尸也成了沽名获利之具,

这倒是值得悲哀的。”

这么多年,我们出于各种目的,

颂扬鲁迅,抑或诋毁鲁迅,

都似乎已经跟鲁迅本人没有太大关系。

——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在完成了一个战士的使命之后,

最终沉沉睡去,“管他冬夏与春秋”。

是的,他是一个战士。

就像是非洲草原上的“平头哥”一样,

他“这一生就是太忙碌了,

不是干架,就是在干架的路上。”

他“从不记仇,有仇当场就报了。”

他横眉冷对,

碰到再强的敌人也不屈不挠。

这恰好是当前这个精致的利己主义时代,

最匮乏的。

——别说社会公敌,

就连最恨之入骨的私仇,

我们都不敢对他竖起中指。

我们现在谈鲁迅,

总觉得谈不太明白,

仿佛中间隔了重重帘幕:

诋毁他的人,挖空心思把他塑造成面冷心冷的人;

颂扬他的人,不遗余力地把他捧到神坛上;

其他不明所以的人雾里看花,越发糊涂。

只有撕掉贴在鲁迅身上的种种标签,

透过历史的烟尘,回到那个时代,

我们才能看到,

一个最真实、最鲜活的鲁迅。

鲁迅以及鲁迅的作品,

与其说是个性使然,

不如说是那个时代的投射。

他并不是一个天生好战的人。

孙郁的《鲁迅遗风录》里提到,

鲁迅的学生冯雪峰,

曾经说过关于鲁迅的一则轶事:

真正的诗人是个儿童,鲁迅就是个儿童。

有一次,我买了一堆杨桃去看他,

我们两人一起站着吃。

吃了几口,他一松手,

吃了一半的杨桃掉在地上,跌出一滩水来。

想不到他立刻弯下腰,抓起来又往嘴里送。

一面吃着,一面和我哈哈大笑,

这不是儿童习气是什么?

最受鲁迅欣赏的萧红,经常出入鲁宅。

在这里,她听到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

看着他“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了,

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她喜欢与鲁迅聊天,

一聊聊到十二点电车也没了,

然后鲁迅的夫人许广平送她坐小汽车回去。

他本可以带着爽朗的笑,

写一些清淡隽永的文字,

很精致地过完这一生。

但那个时代的黑暗,

他终究是做不到视而不见。

1926年,刘和珍和其它学生,

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

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

鲁迅悲愤难平: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

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

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

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已经说过: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

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

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中学的时候学这篇课文,

不懂得那个时代的黑暗,所以似懂非懂,

长大后再读,

仿佛看到鲁迅就坐在窗边写这篇文字,

因为气愤,他拿着烟卷的手都微微发抖起来,

甚至,能看到他眼中噙着的泪。

无论那个时代有多么亮的光环,

映照在那些民国大师们的身上,

但那时的底色是黑暗的,舞台的幕布是黑色的。

积贫积弱、民不聊生,

那个时代的黑暗,那样的现实环境,

在鲁迅的身上浸润出黑暗的颜色,

他最终选择抛开医生的职业,

抛开风花雪月,

抛开“温良恭俭让”,

他让自己像战士一样硬朗,

同时像战士一样冷酷,

他说:“真的猛士,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他的文字再也难以隽永和清淡起来,

战士的身上,

难免沾染到黑暗的气息、鲜血的气息。

战士的文字不躲在幕后,

战士的眼里也只有两种人:

敌人以及战友。

他只有以笔为武器,

他的“投枪”只会投向敌人和保护战友,

甚至有时候,

难免伤到在用不同方式战斗的人。

鲁迅殁后,曾与鲁迅互骂过的林语堂,

在《鲁迅之死》中如此评价鲁迅:

“鲁迅与其称为文人,不如号为战士。

战士者何?

顶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锋以为乐。

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则不乐,

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

拾一石子投狗,偶中,

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

鲁迅看起来对这个世界充满恨和恶意,

那是因为他心里有大爱,

他不惧千夫所指,不惧后人误解,

那是因为他心里有大慈悲。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

鲁迅曾经和林语堂一起战斗过,

后来他林语堂变得温和,成为“幽默大师”,

但鲁迅依旧选择冲锋、战斗、死磕,

至死方休。

然而林语堂也终究算是懂得鲁迅的:

“鲁迅与我相得者二次,疏离者二次,

其即其离,皆出自然,

非吾与鲁迅有轾轩于其间也。

吾始终敬鲁迅;

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

鲁迅弃我,我亦无悔。

大凡以所见相左相同,而为离合之迹,

绝无私人意气存焉。

然吾私心终以长辈事之,

至于小人之捕风捉影挑拨离间,

早已置之度外矣。”

好一个“绝无私人意气存焉”!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

是很难理解什么叫作“天下为公”,

也很难理解什么叫作“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斯时斯人斯情斯境,

不设身处地地站在那个时代,

很难理解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我们这个时代,也已经很难再有英雄诞生。

如果拿书来比喻的话,

民国还经常能传出,

《水浒传》里的“路见不平一声吼”,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

我们这个时代,

却只能是一部《金瓶梅》,

我们“被超常的情欲、物欲所支配”,

把顶天立地的梁山好汉,

活成了娱乐至死、缺乏阳刚之气的

西门庆之流。

——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今天我们读鲁迅,

感受到的是“心底无私天地宽”,

感受到的是浩然之气,无欲则刚。

这样的人,才配做我们的偶像,

指引我们在“人人为己”的时代,

杀出一条“为国为民”的路。

鲁迅已经离开我们八十年,

他给人的感觉总是冷峻,不苟言笑,

然而在《墓碣文》里,他写道: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感谢我们的时代里,

曾经有这样一个“战士”鲁迅,

时隔八十年,我们仿佛依稀能看到,

在无边的黑夜里,

鲁迅点燃一支香烟,

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

只是向上走,

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

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就令萤火一般,

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不必等候炬火。”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