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1】对于三国时期的坞壁,你有多少了解?
芳蹊几曲重行行,坞里曾阴坞外晴。关于魏晋时期的刑罚暂告一段落,这部分其实还有不少内容值得提及,挖坑待填。本篇来聊聊汉末三国时常出现的“坞”。
写在前面,最近一直恍恍惚惚的,想起来啥就写点啥,翻翻许久未更新的写作主题清单,或者从之前收集的读者意见里挑。关于刑罚,走马楼吴简中的“许迪案”也很经典,写是会写的有兴趣也可以自行了解......想了想,接下来写写三国人物们的退场方式吧。
书归正传。“坞”、“堡”、“壁”、“垒”,这几个字可以单独指代也可以相互组合,如坞堡、坞壁、坞垒,或者换个说法:营、寨。当然,山寨也要算在内,毕竟依托山林建造的坞防御效果会更好些,一般来说大型的称作“坞壁”,小型的称作“坞堡”。
“坞”的存在是对朝廷的一种威胁。本来“坞”的出现是源于战事,战火一起,身处边疆的百姓、豪强就会自发的修建坞、壁,一开始是看中其军事防御功能,百姓们要用来自卫。但慢慢就有人动了歪心思,比如地方豪强修建坞壁蓄养门客,同时百姓们还会被迁入坞壁中,本来豪强们隐匿人口就很严重,再修建这种有防御功能的建筑,每一个坞都是相对独立的,祸害一方很简单。
“清河大姓赵纲遂于县界起坞壁,缮甲兵,为所在害”——《后汉书·李章传》
“坞”也是可以分类型的,有流民自发聚集的,有豪强兴修的,也有宗族修筑的。流民聚集只是抱团取暖,挣扎求存,他们所修坞壁的完备程度、粮食储备都是较差的,战事越频繁局势越动荡,出现的坞壁也就越多,东汉时期凉州境内就存在大量的坞壁。
至于豪强兴修的“坞”,最著名的大概是董卓的郿坞,其高度与长安城一样,还屯了足够吃30年的粮食,其余财物更是数不胜数。董卓是想着给自己留条退路,要是争不了天下就守着郿坞度过余生,事实证明他用不到了。类似的,公孙瓒最后困守易京的时候,也想着依靠自身储备的粮草,静观天下之变呢......
宗族修筑的“坞壁”,典型例子就是许褚。黄巾之乱时,许褚就收拢了数千家人,修筑坞壁用于防备贼寇,这不葛陂贼怎么都拿不下这坞壁。当然,许褚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是谁都能倒曳牛尾的。华歆作为太守的时候也挺惨,鄱阳人自立“宗部”,聚集了几千家人,在上缭作“坞壁”,华歆一个人都召不来,自己也习以为常了。
也难怪满宠出任汝南太守时,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清理当地为数众多的“坞壁”,毕竟这里汝南袁氏经营多年,门生故吏也不在少数。另一方面,清剿坞壁还可以掠夺人口,地方豪强们隐匿人口是常规操作,像满宠打了20多个坞壁,就收获了2万户人口。
如有疏漏,还望指正。
看官如感兴趣,三国系列都在这里了
三国流年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