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餐出不了麦当劳
为什么中餐出不了麦当劳
咱们亚洲人和西方人有很多不同点,体貌特征不同,文化习俗不同,饮食传统不同,等等等等,但东西方最大的差异在哪呢?最近煎蛋网上有篇文章说,东西方最大的差异是,东方是整合型思维,西方是分离式思维。
什么是整合型思维呢?就是说看待问题的时候,喜欢从环境的整体出发,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而分离型思维的人,更习惯关注环境中一个个分离的信息,强调的是一码归一码。有科学家专门做过一个实验,找来中国人和美国人共同观看一些画面,比如森林中的老虎,美国人会很快的把视线聚焦到老虎身上,而且盯着老虎看很长时间,也就是说,更关注分离的信息。咱们中国人却是一会儿看看老虎,一会看看后面的树林,然后会去猜想,老虎是不是刚刚捕食完?这就是关注整体信息,喜欢找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整合和分离这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了东西方人的各种区别。
首先是生活方面。就拿吃来说吧,咱们中餐的菜谱通常都是加少许油、少许盐,翻炒片刻这类的字眼,那多少克算少许呢,多长时间算片刻呢?这些都是很难量化的标准,因为中国人是整体性思维,不注重这些细节,只看重怎么把这盘菜炒出来,同一盘宫保鸡丁,一百个人做可能有一百种味道。西餐就不一样了,遍地开起来的肯德基和麦当劳都是一个模样,汉堡吃起来也是一个味道,连薯条炸多长时间都是明文规定的,和中餐馆比起来,肯德基和麦当劳更像一个标准化的工厂。再比如说,西医和中医的区别,也是这两种思维差异的产物,中医讲究的是望闻问切,一个老中医可以治百病,诊断的方式都是看舌苔、把脉象这样的方式,大多数的诊断都依赖个人经验的拿捏,而西医则是要验血、B超、CT、核磁共振,必须得一步步来,拿到各项指标再往下说,各个科室之间也是隔行如隔山,整个流程完全是分离的,每个部门都没法给整体下结论。
其次是使用的工具很不一样。西方人更喜欢专物专用,东方人更讲究一招鲜,比如说,同样是吃饭用的餐具,我们通常一把汤勺吃遍天,什么喝汤、喝粥,吃点心通通都用它,而西方人喝汤的、吃冰淇淋的、吃甜点的、吃果酱的勺都不一样,完全是专勺专用。园艺剪刀也是一样,通常情况下东方人只用一两把,而西方分剪草的、剪树枝的、剪花的、剪灌木丛的,不同植物甚至同种植物的不同部位都有对应的工具。
第三是商业上有明显区别。比如市场推广,同样是做市场调研,中国人给出的分析结果可能是用户不对位或者宣传力度不够这样笼统的话语,而西方人不会这么看问题,他们通常要抽丝剥茧、追根溯源,还制定出知晓度、美誉度、偏好度和忠诚度这样层层递进的诊断指标,每一个指标都能分别反映不同的营销问题。比如,知晓度低就说明潜在的用户还不知道你的品牌,可能是广告投放的不够多,如果接受度低,那可能是价格用户不太能接受,就要考虑降低价格,忠诚度低则说明重复购买你的品牌的用户少,那可能就要在产品品质和服务上下功夫。
最后一个差别体现在创新上。这么多年来,我们国内在创新上为什么不如国外呢?就是因为我们用的是整体式思维。为什么整体思维会限制创新呢?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比如有一对夫妇,房子住了八年后开始掉墙皮,他们想重新粉刷一下。那么除了选购涂料,在整个粉刷过程中他们还会遇到哪些问题和麻烦?这不是一个小任务,从搬移家具,到清理墙皮,到打磨墙壁,再到粉刷,整个过程需要的可不是买几桶涂料和几把刷子那么简单,还需要辅料、专业工具,甚至专业技术,这还不算耗费的体力和精力。如果生产和销售涂料的企业能像解剖麻雀那样去思考这对夫妇的痛点,就能发现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机会。在这点上,立邦公司非常聪明。立邦本来是卖涂料的,但现在,公司能为用户提供包含免费基检、产品选择、制定预算、搬移保护、专业打磨、清洁归位和一年质保在内的全套解决方案。所以立邦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公司,而不是把关注点局限在销售涂料产品上。
反观我们国内的企业,缺乏的正是这种细化问题、解剖问题的分离式思维方式和习惯,国内企业往往是整体的思路,不求甚解、粗枝大叶,更糟糕的是,长期以来国内一些所谓的营销专家信口开河,擅长抖机灵,害得这些企业更不愿做功课,只想靠点子大王点石成金。其实营销管理是科学的系统工程,大到产品和品牌的目标市场细分、选择和定位,以及产品、价格、渠道和销售促进的营销组合;小到一个产品的包装、如何找到客户的痛点、超市选择所播放的音乐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解剖麻雀的扎实功夫,需要条分缕析,而不是单纯凭整体上的经验、感觉。
所以,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考方式,造成了我们和西方人在生活、经济等方面的截然不同。在创新、商业等方面,我们不妨多做一点西方人的分离式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