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十九大报告学习心得
说起十九大的顺利召开,让我想起复旦大学教授张维为,他曾做过一场名为“中国人,你要自信”的演讲。在演讲时,张教授提到过这样一次经历:在十八大召开前,他受英国广播公司BBC邀请去演播室做节目,刚一坐下,主持人就问张教授“您觉得中共还会有十九大吗?”张教授一听笑了,回答道“过去这么多年,你们对中国的政治预测哪一次是对的?”
今年十月,十九大顺利召开,西方媒体们再次被打脸。
前几天在重读总书记十九大报告时,我对于报告里的“文化自信”很感兴趣,今天想就这一部分说说我的心得体会。
报告里说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既然说到“复兴”这个词,就不得不提中华民族五年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如同繁星般璀璨夺目。但是,在19世纪末,当西方列强入侵国门时,除了国土和国民,传统文化也是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践踏。这是怎么回事呢?当晚清遭遇战争炮火被打得皮青脸肿时,当时很多仁人志士反思一个问题,我们中国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他们得出一个结论,认为是传统文化的问题。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几乎把所有的罪责都推给了传统文化,认为是传统文化不好,传统文化使得我们落后,使得我们挨打,再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抵不过西方的船坚炮利。于是,他们转而对传统文化采取一种简单粗暴的否定态度。但客观地讲,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并不能一棍子打死,让传统文化为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背“黑锅”。
这时,面对传统文化的被践踏,有不少先辈们站了出来,穷其毕生精力,致力于保存我们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有一个人正是西南联大教授——钱穆先生,作为“史学四大家”之一的他一生著有80多本书。其中有一本《国史大纲》正是在他昆明城外的岩泉寺完成的。他发愿要在民族危难时,将中国传统文化保存下来,让后世了解真正的传统是什么。这是他作为一名文人书生,在国难当头所能贡献的救国力量。
再比如另外两位,同样与西南联大有关联,他们是作为校舍建筑工程顾问的梁思成和林徽因。梁林夫妇二人从1930年到1945年,共同走过了中国的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比如河北赵州大石桥、武义延福寺、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他们通过身体力行保存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还有一位不得不提的国学大师,他是我的母校安徽大学的首任校长,刘文典。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他开设了很多门讲解国学的课程,留下了一系列保存传统文化的力作,比如《淮南子研究》、《庄子研究》、《先秦诸子研究》、《大唐西域记研究》、《论衡研究》、《杜甫研究》、《史通研究》、《校勘学》、《文选学》等,为培养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再看整个西南联大,当初为何辗转大半个中国来到昆明?不也正是为了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薪火吗?“国家亡了可以复兴,文化亡了就全亡了。”为了保住文化血脉,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决定西迁。兵分三路,水陆兼进前来昆明。这一场旷世的文人长征,不仅保存了中国文化的精英血脉,更开启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壮丽探险”。这所只存在了8年的“最穷大学”,却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不仅大师云集,更是留下了无数学科的奠基之作。
好在这些大师们的心血并没有白付,最近几年,随着国力的增强,国民们对于传统文化也逐渐自信起来。最直观的反应是,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节目开始火了,像《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赛》、《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一经播出就深受热捧。
再回到我自己这里,回想先辈们为了保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做的努力,不禁惭愧。当初他们竭尽全力保存下来的精华,我几乎从未看过。不禁自问:我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传统吗?我又该如何融入、继承这一传统? 我想恐怕得用“深学笃行”这四个字来概括。
“深学”什么?学经典。当数字化、网络化带来的“信息爆炸”占领我们的头脑、占用我们的时间时,这时更要阅读经典,与大师为友,阅读他们历经岁月和战火淘洗过的精神和智慧。
如何“笃行”?从知道到做到,中间需要的做的其实并不多,恰当的方法和长年累月的坚持,通过学习的复利效应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化成一种生活方式。
如果把身体比作硬件,那么思想可以看作软件,我们可以装WIN7、WIN8,或者是XP系统等,但真正适合我们的恐怕还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她好比是一个丰盛的精神宝藏,用延绵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来灌输我们的心灵,我想这应该是最靠谱不过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