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那么一句话触动一颗心

读小林漫画《 驾着七彩祥云来救你的男人,通常是他 》,看到漫画中小朋友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意气风发的样子,就很自然地想到了我的父亲和父亲的自行车。
父亲工作的那所学校距离我家约5公里,没有自行车的时候,他都是步行去学校的。
1980年,校长为父亲争取到一个去洛阳师院进修学习的名额。因为交通不方便 ,父亲需要一辆自行车。在当时物资匮乏的条件下,自行车是很难买到的。那时候父亲一个月的工资只有四十多元钱,父亲就从教育办借款(提前预支工资)150元。然后去合作社找专人开票,最后才买来了这辆自行车,是“永久”牌的,28码,黑色的。
父亲骑着那辆自行车往返于洛阳城和学校之间,去路是上坡,行程5小时,返回是下坡,6小时的行程。
买自行车的钱从父亲每月的工资里扣除,总共扣除149元。
我还小的时候,父亲带着我和妈妈出趟门,他要我坐自行车前面,妈妈坐在后面,我看着前轮一拐一拐的就非常害怕,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坐。这是我对父亲的自行车最初的记忆。
我上小学的时候,到了秋季,父亲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去红薯地里刨红薯,刨出一篮子红薯,然后载着我和红薯回家。一路上凉爽的秋风、悦耳动听的蝉鸣、绿油油的田野、一朵朵黄色的野菊花……这些都是我童年记忆里最美好的画面。
有时候,父亲去教育办开会,那里距离我家有12里的路程,父亲经常载着我一起去。父亲在办公室里开会,我就在外面玩。那里的喷泉、自来水管、滑滑梯都是我之前只在书本上看到过的。
后来,我自己学会了骑自行车。有一次,替父亲去镇上买东西,返回的时候,慌乱之中,我没有仔细看,骑着一辆车就回去了。回到家,父亲发现我骑错车了,我骑回家的不是父亲的自行车,而且是很破旧的一辆自行车。
我本来是想替大人干点活呢,结果一念之差,粗心大意酿成大错,我紧张又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只是没有想到的是,脾气很厉害的父亲这次竟然没有说什么。
后来,父亲对我说,从那家店那里得知,另一位自行车车主看到所有的车都骑走了,只剩下这一辆车,没有办法,他就把剩下的这辆车骑走了,剩下的这辆车正好就是我父亲的那辆自行车。后来,经过多方打听,父亲的自行车终于有了下落,最后又回到了父亲的身边。只不过,那位车主是骑着车到处跑做生意的,车找回来的时候,已经很破旧了。
前些年,父亲年龄大了,经常头晕,就不再骑自行车了。父亲的那辆自行车就被存放在老家院子里。
当然,这里写的有些内容是我记忆中所没有的,一部分是从父亲以前和我们零星的谈话中得知的,还有一部分是我今天特意问父亲才知道的。

俗话说:“当家才觉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恩”。
因为我毕业后在外地工作,除了春节期间大年初一值班后初二回娘家之外,很少在特定的日子里回家看望父母,甚至从来没有专程回家给父母亲过一次生日。在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重要的传统节日里,我也很少有机会陪父母一起过。
在我怀孕期间到刚生娃的那两年,一直没有回家。在我生娃养娃之后更懂得为人父、为人母的不易。
为了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在一个父亲节前夕,我在某宝网上给父母定制了父亲节礼物——优秀爸爸、优秀妈妈的荣誉证书和一封信,信的内容是我自己起草的。他们收到我的礼物竟然特别激动,父亲说他把信的内容读了很多遍。
此后的多年里,父亲一直把某宝制定的礼物摆放在桌子上,写有“爸爸妈妈辛苦了”的香皂和毛巾也原封未动,他们竟然一直不舍得用。
去年的父亲节,我有幸乘坐本季度最后一班北京西到重庆的列车来到医院,陪父母一天。母亲因基底节区脑出血后遗症期,在医院做康复治疗。
那天是我生平第一次给妈妈洗澡、洗头,为她换上新衣服(因为之前这些事情都是哥哥和姐姐做的)。然后我陪父亲说说话。
父亲经常对我们几个说:“你妈妈很不容易,一定好好照顾她。”尤其是在妈妈突然生病之后,父亲更是重复无数遍。
生病后的妈妈对父亲更加依赖,父亲日夜守护在妈妈身边,不舍得离开半步,父亲把妈妈照顾得无微不至。前两天大哥发一张随意抓拍的照片,看得到爸爸妈妈之间依然充满爱意的眼神交流。
当初父亲调往外地工作时,我大哥六岁,二哥才四岁,母亲一个人带着年龄只差两岁的两个孩子生活。
大哥出生在饥荒年代,两个哥哥经常挨饿。大家庭里的人吃到一个面疙瘩便留给我大哥吃,以至于大哥后来对面疙瘩汤深恶痛绝。
后来有了姐姐和我,也是妈妈一手把我们拉扯大。父亲说,至少我妈妈是师范毕业生,懂得怎么教育孩子,才把我们四个培养成才。
父亲说,我们应该为我的妈妈而骄傲。妈妈受了很多苦,一定要对妈妈好。
我的妈妈幼年时期便失去父母,被她的婶婶收养(我的姨妈被她的姑姑收养),她的婶婶家里还有四个男孩,所以无力供养我妈上学。
但是我妈妈不向命运屈服,学习成绩优秀,老师鼓励妈妈努力学习,还给妈妈免学费,妈妈被保送上了师范学校。后来因为我妈妈心地善良、睦邻友好、孝敬老人,而且有知识、有文化,培养出两个大学生(我的两位哥哥都考上了大学),曾先后被当选为乡、县、省级妇女人大代表。
妈妈自强不息的精神影响着我,虽然家境贫寒,妈妈也从未因为我是女孩而放弃对我的教育,反而经常教导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只有学习才有出路。
直到我五岁那年,父亲才调回当地工作。我的记忆里才有了父亲忙碌的身影。

记忆中的学前班教室里摆放的课桌是一排排泥土底座上面放着的长木板。没有地方坐的同学就先站在窗台那里写字,我也曾经站在窗台那里跟着老师学写“大”、“小”、“多”、“少”。
小凳子是学生从自己家里带到学校里的。下雨的时候,教室里很多地方会漏水。
面对危房漏房,集资建校迫在眉睫。
1989年,市长来视察工作,听说这里要集资建校,群众们自发往学校送沙和砖。市长批准为学校提供免费的十吨水泥、十吨钢筋和十方木材,市长自己为建校捐款1000元。
父亲和当地很多师生为建校捐款捐物,我父亲捐款500元(这笔钱从父亲每个月的工资里扣除),后来乡政府和乡党委为感谢所有捐款捐物者,敲锣打鼓送匾到家,我家的匾是我奶奶亲手接回家的,一直挂在屋里,匾上面写着“造福后世”四个字。
学校的三层新教学楼终于建成了,孩子们不用在危房漏房里学习了,父亲很高兴。
父亲退休后一直负责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工作,他经常在各级会议上讲述教育下一代的经验。
父亲把孩子们的成就当做自己的骄傲,我们却因为工作而各忙各的,无暇照顾父母。
去年父亲节的那天晚上,我又匆匆坐火车离开父母,返回我工作的城市。
“你们忙,一定好好工作”,父母的话一次次打消了孩子们内心屡次升起的不安和愧疚之感。
离开之时,我回望站在病房门口的父亲,当年那个强壮有力、雷厉风行、说一不二的男人,现在已经年近八旬,变得孤独、脆弱、敏感而又听话。
昨天,妈妈刚从医院出院回家。今天又是父亲节,我看完门诊53个号,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半。
打开微信,我看到姐姐在家庭群里的留言:“今天父亲节,爸爸,您日夜守在妈妈身边,无微不至地精心陪伴,照顾妈妈穿衣洗漱、喝水吃饭、吃药输液……爸爸辛苦了!父亲节快乐!”
我默默地把姐姐的留言复制粘贴后再次发送。
人到中年,家庭、工作压力大,爸爸妈妈永远是孩子们心中最温暖的牵挂,也是我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更是最可以让我安心的魔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