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哏都

概率阅读总结1: 期望值

2018-10-17  本文已影响12人  吴玉昆

2018年上半年的一个重要阅读主题是“概率/统计思维”,本想写一篇概率总结,介绍这方面的几个核心观点,并添加自己的实践和网上相关文章,以加强自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但是文章太大,迟迟没有写完,考虑到主题比较多,决定写成一个概率阅读总结系列,本文先介绍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观点——期望值(expected value)。

一、期望值是什么

期望值(expected value),简单来说是考虑各种可能性的平均结果。比如与人赌博,赢了赚130元,输了亏50元,输赢概率分别是2/3和1/3,那么期望值就是1301/3-502/3=10元为正,代表结果对自己有利。

要计算期望值,需要同时有所有可能性(概率)及其对应的结果。可能性(概率)和结果是期望值的两个重要维度,也是后面要提及的决策的两个纬度。

二、期望值与生活中的决策/判断

如何根据“期望值”进行选择/决策,答案就是前面说的两个维度——概率和结果,计算出期望值,根据期望值的结果进行判断。

根据期望值的结果判断,又可以细分说,比如只要是正的(有利于自己)就值得做,还是说结果大于一定数值,超过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才会选择。

读的几本书中,使用期望值介绍了很多决策案例:

1. 是否应该买彩票。

答案是不应该买,因为价值5块钱的彩票扣除管理费等后的期望值可能只有4块钱甚至3块钱,所以理性/整体来看是一个赔本的生意。当然不乏彩票设计失当或临时失灵,出现彩票价格小于期望值的情况,这时候才值得出手(而且必须是大量的购买才能提高赚钱概率),这也是《魔鬼数学》一书的例子。

2. 是否应该买保险

我们一方面被强制买一些保险(比如失业、养老等),另一方面自己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是否买保险的判断,比如网购是否买运费险、冰箱延长保修期、手机屏幕破碎险等等。
答案是:(1)应该购买危害巨大的保险(重疾险,重大意外险,汽车失窃保险等),这些损失(结果)巨大,虽然发生概率很低,但是一旦发生,很多人就承受不了其结果。(2)不应该购买危害很小的报销,例如碎屏险(当然有些人大大咧咧又不贴钢化膜,倒是应该买保险),家电延保等,这些东西就不值得的购买。
以上这两个方面,也对应生活中“什么时候犯傻,什么时候谨慎”,危害巨大或发生概率高,就要谨慎;否则就不需要考虑。【这也是决策理论的办法,重要的决策谨慎,不重要的决策直接用直觉】

3. 要不要踩着时间点去赶飞机?

198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施蒂格勒(George Stigler)说过:“如果你从来没有误过飞机,那只能说明你浪费在机场的时间太多。”

如何更准确的看待这句话? 使用期望值理论去分析。

这是在鼓励我们赶点去坐飞机吗,比如值机截止到起飞前半小时就只提前四十分钟值机,答案是千万别这样,不然没有赶上飞机可不是像坐下一班公交车这样省时省心省钱。

乔治的观点是考虑成百上千次坐飞机,其中有一次没有赶上飞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这里面的前提就是乔治的时间成本很高,所以在机场等着是一个巨大的浪费。对普通人来说却未必如此。

三、期望值与效用(utility)

上面所说的“根据期望值进行理性判断”,普通人不增强意识和刻意学习很难做到,一方面我们理性不足(需要长时间训练,太理性又经常显得死板没劲),另一方面机会成本很难计算,毕竟没办法枚举没有发生的所有可能性。

所以用上面的期望值理论看待/分析别人的决策(愚蠢与否)和指导自己的决策,有些太死板,就像传统经济学不顾及人的不理性一样,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完善的方法,就是将纯粹理性的金钱/money替换成更加考虑人类心理学的效用/utility,这就进入了认知心理学的范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阐述“效用不等同于金钱”,这也是《思考,快与慢〉中的一个要点,见《思考,快与慢》第四部分 选择与风险(一)中的几个效用理论的差异所在。

简单来说,效用就是我们的感受/feeling,期望值变成了效用的平均。

比如有的时候我去地铁站赶地铁,总是倾向于加快脚步甚至慢步起来,希望碰运气看是否刻意赶上更早的一趟地铁,不希望出现慢悠悠走进去眼看着地铁驶出车站没有赶上。其实我知道大部分时间是否赶上早一班没有太大价值,但是赶上早一班地铁的效用/感受不同,这种争分夺秒的感觉就是一个很大的效用,值得我跑起来去尝试~

参考文献:

《魔鬼数学》第三部分 期望值 读书笔记

《看穿一切的统计学》 读书笔记

《赤裸裸的统计学》 读书笔记 1-7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