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才需要更大的勇气--《谁是被害者》影评
写在最前面
image.png这部片子讲的是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有自杀倾向的人们的故事,故事内容很难把控,这不仅仅是中国电影审查制度的问题,这个话题在任何的政体,社会中都是一个需要小心呵护描述的问题。
结论,一部好片子, 值得看,引人思考。
image.png
整部连续剧从推理探案的角度来说是漏洞百出,但我觉得这是一部片子并不是真的想要探究被害者是谁,而是想要讨论被害者的生存环境以及对自我生命裁决的心理波动,而剧情表现出的一个个都是坑的故事,我就能够接受了。
心死
一。 权利
每个人对自己生命的裁决权, 我以为是有的, 没有听说过自杀的人犯法的(影响到他人以及社会公众除外)。有没有听说那些被救活的人,后来被判刑的。 所以我以为, 这个生当为人的权利还是有的。
二。 缘由
万事万物都有自己发展的缘由, 这些人也不例外。 影片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而对于每个想要自杀的人而言,总是有一些不能接受,无法认同,想要逃避的原因。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生命是自己的,所以自己可以为自己选择一条道路去义无反顾。
image.png
三。 意义
每个人都会死,无论何时何地, 而剧中的那些人除了想要解脱以外,还希望死的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为社会当中的某些情况而呐喊,至少在嘈杂的社会中有那么一点声响,他们就觉得自己死得其所了。而这种所谓的意义倒过来成为了他们自杀的动力。
image.png
四。 他人
当代社会每个人都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多多少少和周围有强或者弱的关系。 虽然生命是自己的, 但是行为会影响到周围的人。 影响到周围的人的行为, 状态以及心情。
每个想要死亡的人都有自己的理由,而这些理由都是在非常痛苦的长时间的积累当中,所不得不去面对的,他们想要逃避想要解脱,所以寻求一丝,他们觉得自己的死对别人不会造成影响,但事实上不会这样的,即使你在生活中听说某一个曾经听到过的人生了病,你都会对自己下一顿饭的荤素搭配进行调整,何况是一个人死了。
那么问题来了,他们的死就是想对社会造成影响,去反映,去揭发一些事实,一些不平等的委屈,而这些委屈在他们活着当中是没有办法去证明,去呐喊的声音被听见的,而他们死了却使这些声音被听见成为一种可能,当然也有可能很快的就淹没在嘈杂的环境当中了。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可能鼓励他们去死,因为让他们觉得死得其所,更多的是一种逃避责任,因为在最后女主跟教唆犯的对话当中体现了那句如果是更难面对的是活着。
活着
古人有云,好死不如赖活着,活着即是痛苦,也是一种可能,也是一种奢望。
image.png
最后我我在想,那些想要自杀的人,所谓的痛苦无非就是生老病死,求不得伤离别之类的贪嗔痴的欲望,因为这些欲望才会痛苦,因为得不到,所以才会有一死百了的愿景。但同时那些坚强活着下去的人,也是因为有了那些义务希望支撑着他们自己活下去,这何尝不是一种欲望的体现呢?如果当一个人真的没有了贪嗔痴的愿望,生死了了,生死对他来说都是无所谓的事情,那么一切又都是顺其自然了。
以一个没有人情味的病态的法医鉴定者的角度和他女儿之间的关系,串起了一连串自杀者的故事,包括女记者也是属于父亲带着全家自杀,最后只有他和妈妈幸存下来的这样一个幸存者。
image.png
这个剧集围绕着的是命是自己的,到底是不是可以自己轻而易举的选择去自杀,以这个主题来阐述的,但实际上现在这样一个社会,你一个人不可能完全的跟社会没有接触,无论怎样对周遭社会以及周遭人物的心理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如果是仅仅从自己的情绪角度考虑进行选择,是一种非常自私的行为。
当然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人不会无缘无故的有这样的念头,必然是在某些环境情况,愿望想要达成的目标受到质疑,误解不理解和委屈的时候的一种选择。但我觉得最终就应该像女主最后一集所说的那样,面对世事艰难自杀,并不是需要最大勇气的一种选择,而活下去才是需要更多的毅力和勇气。只有活下去,才会有更多的希望。
image.png
image.png
其他:电影与分级
再来说一下台湾的电影,这是一部枉费投资的台湾演员拍摄的剧集,尺度非常大,不仅仅是聊的这个话题,然后里面犯罪的手法基本上没有打马赛克,会让人产生非常呃不愉快的感受,演员也都非常的演技在线,让人感同身受,只是有些逻辑最后没有交代,比如说厄宽哥的儿子最后如何相处,再比如说和女主进行争抢的那个女记者以及他们报社之后的一些东西也没有交代。总之从台湾的影视剧角度来说,他应该有比较完善的分级制度,然后对于人物性格的描述也是不错的,当然大陆聚集也是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