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连续图像到皮影——闲说平利弦子戏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61382/89db95b77abfc0a8.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61382/965cb2dccbb6a330.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61382/6389bd982b9a206e.jpg)
锦屏是个熟悉的名字,近日因为总书记在那里视察产业脱贫而引人关注,但是我却忽然想起,那是安康平利县一个很有历史的地方。
锦屏所在的地方叫老县镇,从名字上看,就知道是平利的老县城所在。现在县城已迁移走了。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平利教谕刘博撰《重修县治碑记》文,说“陕之汉中属邑有曰平利县者,在万山中,接蜀楚之境。左有女娲仙迹,右有真武灵坛。前则灌溪萦纡,后则月河旋绕。群山耸峙,万木乔森,诚胜地也。”
的确,那里群山环绕,绿水潺潺,是一个大的坝子,适合人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百姓在耕作时常挖掘出汉代砖室墓,1990年左右,县河西岸的山湾(锦屏墓群)出土过一个重要的汉代砖室墓,其中有一幅宴乐百戏的画像砖,大体呈正方形状,用七块不同的方形模具印出十三块不同的相连续的浅浮雕图案,内容连起来像一幅连环画,一步一步展现了墓主人生前宴乐的生活场景,十分生动,也特别值得关注。
本人新著《秦腔与丝路文化》(2019年,江苏人民出版社),是探讨早期中国戏曲形成过程的一些若干关键元素,曾较为留意到这幅连续的汉画像,曾经写道:“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流传有一种“看图讲故事”的表演形式,梅维恒证实了它的印度渊源。因而唐代俗讲中的变文表演恰好是随着丝路开通西来的佛教带来的印度艺术表演形式,在长安的寺观里改造、重塑了中国的左图右史传统,融入民间的气质,进而发展为一种新的文艺表现形态。……从单幅的图画到连续的多幅,这已是由“图像”向动态的“影像”转换的关键一步了,中国民间的皮影艺术就是这种艺术形态的完整保存和体现。”
平利境内流传的皮影主要是高腔,当地称之为弦子戏或弦子腔,根据艺人们祖辈相传,平利县境内早就流传有以锣鼓击节,莲花落敲打,无丝竹伴奏的“莲花落戏”,到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的时候,女娲山下魏汝乡水田河村的皮影艺人李敬模、李增模兄弟,在莲花落戏的基础上,配上丝弦乐器,他们制作出了一种特殊的弦胡,在演唱中吸收汉调二黄等戏的精华,并融进本地山歌和劳动号子,从此传名“弦子腔”。不过却属于板腔体的音乐唱腔,地域特色非常明显。弦子腔皮影戏音乐古朴、悠扬,唱腔粗犷浑厚,半说半唱,最有特色的,每段唱词末句的最后四个字要像念白一样,称为“干说”,然后,“丢腔”,根据不同人物开始“呐号子”。“呐号子”分为“平腔号子”、“苦腔号子”及“文嘹子”“、武嘹子”四种,号子一喊起来,声音嘹亮悦耳,随之满台帮腔呐喊,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显示出浓郁的乡野风情。实际上是在唱腔中,将“莲花落”的击节融入本地山歌、劳动号子当中,之所以称为高腔,就这种“呐号子”。但明显的,它却是整齐的七字句十字句格式,因而不是戏曲史上真正分类的所谓“高腔”,倒是与陕南山中渔鼓道情十分接近,可见它的渊源。
当然,可以肯定的是弦子戏与锦屏汉墓的连环砖雕画像也不可能有直接的关系。据王子今先生考证,战国秦汉时期,安康一带就是罪臣流徙之地,这些来自京畿之地的权臣显贵在绿水青山间,倒也是闲云野鹤,生活优哉游哉。这一点,墓葬上就很能体现,视死如生,墓室构筑追求奢华,把日常的生活也带进去以求永生。
与大多数皮影戏一样,弦子戏以说唱为主,“叙民间事、说民间话、唱民间曲”,并且在民间演出中,其形式、表演都比较随意、自由。很多场景下,词、故事都是现编现唱,加上与观众的甩腔互动比较热烈,因此深受当地百姓喜爱。2011年5月23日,弦子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到平利去,还会看到这种皮影演出。我去的那几年主要是几位吴姓族人组成的一个戏班,偶尔演出。大概在申请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县上应该特别重视起来了,演出也比较多了,大多为游人而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