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冶长

古今

2023-12-24  本文已影响0人  三木三石

原文: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网译: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仇恨,(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伯夷叔齐是谁?
孤竹国诞于夏,兴于商,衰于周,亡于春秋,从立国到灭亡,存在约940年(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660年),其中前544年是商王朝的同姓诸侯国,后386年是周朝的异姓诸侯国,处于燕国控制之下。
孤竹国大约在今天的秦皇岛市管辖的卢龙县。
商末孤竹国君有三个儿子,伯夷、文嗣、叔齐。孤竹君认为三子叔齐有能力治理好国家,就遗命自己死后立叔齐为国君。等到这一天来了,叔齐认为不合礼制,把君位让给大哥伯夷,伯夷不从。伯夷认为应该尊重父亲生前的遗愿,国君的位置应由叔齐来继承。结果是两个人都逃出了孤竹国,史称夷齐让国,于是文嗣只能做了国君。

伯夷叔齐不念谁的旧恶?又在怨谁?
兄弟两个一是出于礼不为孤竹君,再就是因为商纣王的无道,二人也不愿事商。
兄弟两个跑到了周文王辖地,听说周文王善待老人,就想奔周文王去,只是还没见到,周文王就死了,恰巧碰到周武王、姜尚出兵伐商纣王。
虽然,兄弟两个不喜欢当下的商和纣王,但毕竟是自己母国、国君,周武王也是其下的诸侯,于是两个人不计商纣旧恶,拦阻武王,认为这不合乎礼,不仅是以暴制暴,更是犯上作乱。
结果正如历史演义,周灭了商。
武王、姜尚认为两人有义,不杀。
伯夷叔齐很生气,气什么?
气天下之国,不能像自己一样,尊礼让位,而是在杀戮中完成权力的获取。
怨恨这个世道像他们这样的人太少了!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伯夷叔齐不念商纣王旧恶,气愤的是天下像他们一样尊礼让位的人“希”!

孔子为何论伯夷叔齐?
孔子讲课很多时候是没有讲授大纲的,很多都是即兴的。
这即兴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有原因的。
前面说过,卫国太子蒯聩因受辱欲杀南子不成,逃亡宋国。
卫灵公去世时孔子64岁,还在卫国。
卫灵公死后,立蒯聩儿子卫出公辄即位。
蒯聩打算回国,卫出公不愿意发兵抵制蒯聩,诸侯也屡次就蒯聩之事责备卫出公。卫出公打算任用孔子来治理国政。
这个时候,卫国朝政内外有三种势力:一是卫出公,一是在外的蒯聩,一是为国的臣子。
每一种势力都有不少人依附。
其中南子、前面说的孔圉之子孔悝等都在卫出公这面,而孔悝的母亲也是蒯聩的姐姐是在蒯聩一边的,其他的也有不明显站队的如蘧伯玉等。
但因为孔子在卫国时间长了,与各方面的关系都在维系着,因此大家都想知道孔子是什么态度,包括孔子的弟子。
于是子贡就委婉问孔子伯夷叔齐人怎么样,孔子就给了很高的评价,于是子贡就知道了孔子的态度。
子路呢,不明白孔子什么意思,就是直接说:卫君等着您去治理国政,您准备怎么办?孔子说了心里想法:果真如此,我就先来纠正卫国的大义名分!
除了个人修养因素外,子路不能如子贡那样超脱的原因是子路的两个连襟都在卫国为官,其中一个还是卫灵公的宠臣弥子瑕,且此时的子路已经有意为孔悝的家臣了。
孔子什么意思呢?
给子贡说的意思是:蒯聩和儿子最理想的做法是能和伯夷叔齐一样,都让对方来做,至于最后谁做,只要经过了礼的过程,就“仁”了!父让子为贤,子让父为孝!
给子路说的意思是:如果让我来治理卫国,既然父子都不相让,我就按照大义来!
只是孔子没说完大义是什么?是先父后子之序还是看父子的仁德贤能?这有点可左可右!

就在这一过程的时间流逝中,季康子派使者来请孔子回去了!
孔子早已归心似箭,卫国的事终究没再参与。
孔子回鲁国了。
伯夷叔齐这古义放下了,蒯聩和儿子今是非也放下了。

之后,蒯聩和姐姐,也就是孔悝的母亲,一起挟持孔悝到高台盟誓立蒯聩为君,同时派兵攻打卫出公,卫出公出逃。
这一过程发生时,子路已经是孔悝的家臣了,但此时不在孔悝身边。子路听说孔悝被劫持后,就到跑到盟誓地点,让蒯聩把孔悝放了,不然就放火烧了高台,于是就有了“正冠,被砍为肉泥”的结局。
最后,蒯聩为君,孔悝继续做重臣。

蒯聩是孔悝的舅舅,卫出公是孔悝的表兄。
卫灵公是孔悝的姥爷。
国是即为萧墙。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