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说|不会直戳对方心的吵架,不是专业的干仗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者,作为一名婚恋培训师,经常被咨询者问道:你都是情感专家,那你的感情是不是很好?你是不是就不会生气,发火!你们是不是就不吵架?这不,小黄也这么问。
我说:错!大错特错!虽然是从事情感类的咨询工作,但也是我生活在人间的一个普通的凡人,在柴米油盐的日子中肯定会分歧和不被理解的时候,那个时候,摘掉任何职业身份的标签,我就是我。而且我更懂得怎么吵,可以直戳对方的心;说什么话,可以让对方气到爆炸。所以,我并不是你们眼中一直很温柔可爱又专业的昭君老师。
听完我的回答,小黄也“放心”了。原来昭君老师也会感受到委屈,也会生气,也会吵架。
就像《形象市值》一书中,作者何伊凡提到形象管理的三大误区,其中之一就是“形象管理就是仅展示优点”。
按照弗洛伊德广为人知的心理动力论,“我”有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而从形象管理的角度看,“我”包括“自己眼中的我”与“别人眼中的我”,两个“我”的统一过程,就是心智成熟的过程。几乎每个人都会对这两种“我”产生认知偏差,企业家更容易犯这样的错误。他们参与的外部活动很多,不同场景下扮演的角色不同,但不管怎样包装,他们都认为形象管理就是将自己的优点放大到极致。这是危险的错觉,因为自己眼中的“我”越完美,与别人眼中的“我”的差异就越大。
不仅是企业家,特别是明星,大都是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给到大众。所以当某些明星或企业家因为某些事的曝光,出现人设危机时,一些粉丝就接受不了。所以,当企业家和私生活与法律或道德发生冲突时,好象私事就不再是私事了。并且私生活中的问题一旦曝光,冲击往往比商业上的失败更惨烈。比如刘强东事件时,就有人会卸载京东APP。这就是“我”眼中的他,和本来的“他”的差距很大时,“我”是接受不了的。
有的企业家倾向于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包装得很完美,这其实是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眼中的我”,会埋下隐患。罗永浩虽然不是粉丝最多的创业者,但他的粉丝忠诚度很高。他是个善于自嘲的人。
从另一角度讲,虽然我目前还不是企业家,但是我深知学员对老师的那种尊敬和崇拜,也会让学员不自觉得放大老师的高大权威形象。记得曾经有一位很有名的心理学老师外出讲课,大家也是对他非常的喜爱和崇拜,但当时上课的时候,老师拿出一个信封,从信封里拿出了一叠人民币,说‘我来给你们讲课,传播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是来工作的挣钱的’。当他做出这个举动的时候,似乎在热情的学员身上泼了一盆冷水,让她们更加清晰她们来的目的是学习,而不是明星与粉丝的见面会。
最后,有人会问,到底什么是形象管理呢?
啥是形象管理形象管理不仅是表达、仪态、气质、魅力、口碑,也并非流行的“人设”或IP打造,而是融合了以上全部要素,并生长出的个人“市值管理能力”。
形象管理,已经不仅仅是穿什么衣服,举手投足中的气质,它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也是形象价值创造、经营、实现,并决定了发展潜力与长期竞争力。它就像是空气一样。而它带来的价值远比我们以为要的大的多。特别是对于企业家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