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父爱的父亲节

2020-06-22  本文已影响0人  好山家门前

2020年6月22日 周一 晴

今天是周一,早饭后是例行的早点评时间。班长点评昨天晚上的宿舍问题,捎带周日的自习课纪律。无意识中提到了张宇萌小组的组员有三人在自习时无缘故地哭了。询问宇萌其中原因,她表示当时在和姚天琪讨论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还在纠结判断时,班长悄悄凑在我耳边,“老师,那几个人的家庭有些特殊,昨天是父亲节”。奥,我恍然大悟,缺乏父爱的父亲节!接下来的点评,我绕开父亲节这个话题,点评其他包括宿舍管理、学习效率、小组合作三件事,不对三个孩子无故哭泣的事件再做深层次的延伸。我没想好如何处理这件事,到达什么深度最好,把握不好这个“度”,这几个孩子的情绪会一落千丈,也会加深他们的自卑情节,担负他们不敢担负的压力,于事无补。不知如何处理还不如不处理。

点评完毕,回到办公室,坐下来细细思索,若让这事就这么过去,选择视而不见,不是它真的不存在。孩子们家庭中父亲的缺位是事实,但有父亲不一定有父爱,父爱不一定只有父亲才可给予;再者,父爱的真实存在于与否与有无父爱的感受也不是一回事,可能存在父爱,但孩子们不一定感受到。作为班主任,我该如何引领孩子们体会到其他人给予的父亲般的关爱?

父爱是什么?父爱是严肃、刚强的、博大精深的爱。父爱同母爱一样伟大,只是父亲表达爱的方式不同而已。父亲从男人的角度,给予孩子坚强、自立、自强、自信、宽容,使孩子能感觉到与母爱不同的爱。

事实上,这三个孩子中有两个是有父亲的,不过是继父,另一个孩子的父亲因车祸去世。王姓姑娘的父亲再婚,然后生下了弟弟。这姑娘一直跟随奶奶生活;母亲离婚后再嫁到附近人家,王姑娘也经常找亲生母亲。但异样的家庭,造就的王姑娘叛逆无比,吸烟、打架、网瘾、所有坏女孩能干的活,她基本都干过。整个疫情期间,无论我如何隔屏呼喊,她愣是一节课也没上。父亲对她的表现很是失望,要么不管,要么棍棒伺候。我不能想象她的内心世界经历了什么,只是复学后,这姑娘更是变本加厉。她试图用自己坚硬的躯壳甚至长满刺的外表表达自己的坚强,自立与自强。

卢姓小伙子的母亲据说是一家小银行的行长,事多,会多,这孩子的饮食起居都是姥姥负责。上学期,这孩子频繁因病请假,偶有一次才意外发现,这孩子在早晨姥姥送他到校后,趁着进校门的学生多,门卫看不过来的间隙再次溜出去上网吧,待到学生们都放学时,他再一起与他人回家,而学校则一直以为他是生病在家。谜底的揭穿,不代表事实的改变,姥姥年龄大了,没有精力管理他;母亲的工作繁忙,无暇也不愿意在事业和家庭之间选择与孩子一起成长,这孩子消停了不久之后,又故技重演,前几天又在学校转一圈溜走了。真病与假病之间不断地演双簧,成绩自然是一塌糊涂。他试图用网络世界麻痹自己,选择用逃避的方式给自己树立坚强,勇敢的父爱精神,补偿自己的缺失。

一直跟随姥姥生活的巩姑娘表现一直很好,善良,可爱,孝顺。母亲远嫁青岛,但因为挂念孩子也经常回家,无论班级有什么事,她妈妈一定是立刻回应的家长之一。在我看来,懂事,谦逊的巩姑娘是我看到的特殊家庭中培养比较成功的一个。但三个孩子凑在一起哭泣的画面还是在我的脑海萦绕,戳痛了我的心。刚强的外表不代表内心对父爱的不渴望,眼泪泄漏孩子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

站着教书,培养大写的人,作为老师,我能做什么?

教材复习到了第六单元,这个单元主题是中外文化作品,“西游记,皇帝的新装”等童话与寓言故事。一篇文章Hansel and Gretel是讲述的是继母的恶毒,这符合所有童话与寓言故事的逻辑,继父母是坏人的代名词。我怀疑是不是孩子们在复习这篇文章时,脑子里的继父母的刻板印象引发了他们的思考。处于青春期的他们还不能够完全理解父母的离婚或者再婚行为,认为自己就是最倒霉的那个姐弟俩?但现实生活中哪里有满是美食的房子满足他们的物质与精神的需求?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触发了内心的恐惧与悲凉,铺天盖地祝福父亲的网络文章与音乐作品更激发了他们对父爱的渴望,求不得与爱别离都压在十几岁的孩子身上,泪水是唯一的减压武器。

和他们谈谈?另一个自己问“有用吗?”我能与孩子们一起解决的只有“接受现实,努力强大内心”,道理与说教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就是如此的苍白️与空洞。好吧,借题发挥,借助课文的主题,谈自己的观点,试图改变文学作品中,现实生活中继父与继母的刻板印象,改变继父母就是“巫婆”的坏印象,引领孩子们发现日常生活中的人性美。第一次,我对挖掘文本主题有了自己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尽力积极影响深陷心灵漩涡中的孩子们。

刚强与大姐大式残暴,坚韧与不眨眼式的凄凌,宽容与讨好式的乖巧都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唯有用自己敏感的内心,感受到来自家庭与社会,班级与同学的温暖与爱,才会支撑起内心真正的坚强与宽容。父爱不缺乏,母爱不缺失中长大的孩子才会积极向上,完成爱的循环往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