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小岛·爱...给散文找个家七嘴八舌

石岩磊/首孝悌,次见闻

2021-04-19  本文已影响0人  石岩磊简书

《三字经》人物之三

首孝悌,次见闻

文/石岩磊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启蒙教育读物的《三字经》肯定要对其进行重点宣扬。书中写道:“首孝悌,次见闻。”它将孝敬父母与尊敬兄长放在了首位,其次才是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列举的例子是:“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涉及到黄香和孔融的故事。

东汉人黄香,从小就特别懂事,对父母言听计从,9岁时他的母亲去世,黄香更加孝顺父亲。冬季里天寒地冻,黄香晚上读完书总要先钻进父亲的被窝,为的是提前暖好被子,让辛苦劳作一天的老人能睡个安稳觉。夏天时,黄香又早早进屋,拿蒲扇把房子里的蚊子赶跑,给父亲的枕头扇凉。这便是“二十四孝”中“扇枕温衾”的典故。黄香的孝行深受人们的敬重,后来他官至权倾一方的尚书令,其子与孙也都位高权重闻名于世。

孝虽是首善,但在历史上也曾误入歧途。各个朝代都有一套选人用人制度,隋朝创建科举制之前,“举孝廉”曾是较为普遍的选拔官员方式。然而“孝”和“廉”这两种德行很难量化,多数要看外在的表现,东汉末年,一些人为了加官进爵,玩起了欺世盗名的勾当。有个叫赵宣的人,打破为父母守丧三年的常规,竟然在父母的墓道中行服20年,被宣传为大孝子而跻身于官场,可后来查实,其5个儿子都是在服丧期间所生。

当行孝演变为可资利用的工具时,其仁善本质即会变味,真正的孝应发乎于心,而不是见于表。孔子的徒弟子夏向老师请教孝道的核心是什么,孔夫子答道:色难。能够始终揣摩透长辈的心思,总是和颜悦色地侍候老人,才是最不容易的。其实做到这一点也并非像登天那么困难,只要能设身处地地替老人着想,而不是存有私心,惦记着如何让外人看到自己的孝心,便可使父母舒心畅快。这同样也适用于处理兄弟姊妹之间的关系。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小的时候不仅聪颖过人,而且非常懂礼节。孔融4岁时和哥哥一起吃梨,他总是挑小的吃,大人问他原因,得到的回答是:“我年纪小,就应该拿小的!”一时间“孔融让梨”传为了美谈,世代用作教育孩子的典型例子。可时至今日,许多人对这个经典事例提出了置疑。原因是他们认为它有可能引导小孩说谎,因为违心地说要小的梨,不但可以得到表扬,而且还能收到额外的大礼包,从而助长在幼小的心灵中滋生伪善的心机。

或许问题的根源出在“让”字上,弟弟礼让在先,叫哥哥情何以堪?明摆着要使兄弟间产生“明让暗斗”的隔阂,但如果仔细琢磨原文就会得到另外的解读。最早讲述“孔融让梨”故事的是《世说新语》,里面记述孔融的话是:“小儿,法当取小者。”可见孔融并非无原则的谦让,而是依“法”才“取小”,他是按照日常仪轨行事的,所以这个故事应该概括为“孔融择梨”更准确,如此便可通过这个事例教育孩子要懂规矩、守礼节,从而也能避免产生歧义。

无论是“孝”,还是“悌”,都应该始于尊重,尊重父母的养育之恩,尊重兄长的照顾之情,因此可以营造父慈子孝、兄弟友善的温馨家庭氛围。“扇枕温衾”“孔融让梨”都不过是古代教化孩童的“宣传片”,没必要刻意去模仿,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反复宣贯无法再现的场景,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反感,只要大人身正行端,言传身教便是最好的孝道宣传方式,孝行天下即可蔚然成风。

2021.4.19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