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科技@IT·互联网知了·IT

比特学徒#31. 「很多 longform 是没有什么深度的」

2016-01-08  本文已影响646人  晓健周

我一直在听一个播客节目,叫「IT 公论」,有两年多了,这个节目的自我定位包含「不接地气,湿货多」。直觉还是我们,接地气是好的,干货比湿货好。但是那仅仅是直觉而已。对这种讨论,主播之一李如一惯常的表述就会是,不接地气有好的不接地气,也会有差的不接地气,湿货也一样。

「IT 公论」

这怎么理解呢?还是用回 IT 公论的例子。这是一个谈论科技,很多时候是谈论前沿科技的节目,同时带有科技圈少有的人文气息。比如第 183 IT 公论的标题是《巴西封禁 WhatsApp 背后的故事》,在国内,WhatsApp 本来就很少人关注,而且还是 WhatsApp 在巴西发生的事情,这样的主题是很小众的,换句话说就是「不接地气」的。

听这个节目的人里面,有一些是抱怨节目里说英语说太多的,在知乎上也有人提问「怎么看待 IT 公论经常夹杂英语?」。这种中英文夹杂的叙事方式,比如会引起一部分人的反感——比如说一些人觉得是装逼,一部分人的畏惧进而抗拒。这「一部分人」应该还不会是少数。现在问你,「一个媒体尝试了一种新的叙事方式,却发现让很多人反感和抗拒,它是否应该放弃这种叙事方式?」直觉上,我们可能又会觉得应该放弃。

实际上,IT 公论的载体是播客,主题是瞄准科技,同时又追求一点深度,这种东西本来就是小众的。他们瞄准的那些小众里面,懂英语的应该不是少数,对于他们瞄准的人来说,「不接地气」应该是好事,而且是自然而然的。就英语而言,比如「很多 longform 是没有深度的」这一期,里面英语很多,他们说到「listcle」、「longform」的时候,是不会放慢语速,是不会自带翻译的,以我的圈子来说,很多应该都不知道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如果 IT 公论既要瞄准前沿科技,又要想接地气,比如说把「listcle」、「longform」都翻译一下,那么反而会变得很不前沿,而且对讨论并不会带来多少帮助,很多人应该明白,有些词翻译之后反而让人疑惑。没料到谈「不接地气」就谈了这么多,对于「湿货多」为什么是反直觉但又是正确选择,就不多加解释了。

另外,这种「x 不一定都是不好的,有好的 x,也会有差的 x」这样的论述,也是开放心态的表现。我喜欢很多播客节目,常常是被里面讨论的氛围所吸引。首先是主播们说话的时候,即使是对自己很确信为真的观点也不会以一种很坚定的口吻说出来,这样就为潜在的反驳保留了空间。我们都是善良的人,如果跟人聊天,对方很坚定的表达某种观点,我们会体会到他觉得那种观点一定是对的,这时候,如果我们有六成把握觉得对方说错了,我们会为了避免矛盾或者避免惹怒对方,而避而不谈自己的反面观点啦。另外是主播有时候会遇到两者观点不一样的情况,他们都是耐心听对方的观点——耐心听完对方一开口自己就觉得不对的观点并不容易做到哦,记住并尝试理解对方的观点——记住对方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并不容易做到哦,然后再阐述自己的观点。即使最后互相说服不了对方,他们也会以「这就是常态啊,为什么一定要说服对方呢」的态度来自然切换到其他的话题。这样的讨论氛围,同样是开放心态的表现。

现在人们阅读的东西里面,很多都是短小的,碎片式的,同时又是没有深度的。很多人把这怪罪于微博140字限制,BuzzFeed 为代表的列表式文章的流行,Snapchat 10 秒钟的视频的流行。但是李如一并不怪罪这些「形式」,他认为即使是 10 秒钟的视频也是可以做成有深度的。而很多人会直觉 140 字以内的内容是没有深度的,那就应该读 longform,longform 才是有深度的。对此,李如一说「很多 longform 是没有深度的」。简单地说,他认为形式是可以多样的,任何一种形式都可以做有深度的东西,也可以做没有深度的东西。

媒介即是讯息

其实我是很同意他的说法的,但是这似乎和盛行的「媒介即是讯息」有点冲突。「媒介即是讯息」应该是出自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这本书首次出版是 1964 年,现在依然被很多人喜爱。「媒介即是讯息」已经从一个听起来怪异荒诞的观点,变成一个听起来自然而然的观点了。

所谓「媒介即是讯息」是说,媒介并不是单单传递信息的,媒介会影响讯息,他们之间有一种共生关系的。以我的理解就是,媒介天生就是有性格的,有些媒介就是适合有深度的东西,有些媒介就是适合没有深度的东西。比如目前的事实是,从获得有深度的观点的概率上来说,读书会比读长文要大,读长文要比读微博要大。比如很多人在微博上发「长微博」,也就是用图片的形式展示长文,绕开了140字的限制。这多少说明,有些东更适合用长文展现,而不是140字。同样的,不是说 140 字就不能有深度,不是说 listicle 就不能有深度,而是某些形式会更适合有深度的东西,某些形式则相对不合适。最终,在那些不合适的形式中,无论是要创造有深度的内容,还是要寻找有深度的内容,都会是成本很大的事情。尝试突破不适合形式的限制来做好的东西,那是艺术,而不是商业的常态。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点击下方的「喜欢」,关注我,或者分享给更多的人。本节目每周五更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