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一白

写完150期历史人物,又到秦岭一白的胡说时间了。

2021-09-24  本文已影响0人  秦岭一白

周末那天,推着梧桐上街遛弯。

一个幼儿托育团队搞宣传,拿着一堆小玩具当礼品引流。梧桐看见玩具满口呜哩哇啦,然后业务人员走了过来。

加好友进群送玩具,双方对这种流程已经无比熟悉。她说在小区里面租了几套房子,每户房子只招收十五个娃。

我家娃才一岁四个月,最近吃饭还得两个人喂。

她笑着说没有问题,她们目前最小的学生一岁半。我能想象到这份工作有多难搞,我们普通人挣点钱也真不容易。

接过她们的宣传单,上面写着一到四岁幼儿托育。其他内容和别家没有啥区别,都是什么智力开发和高情商教育。

学前大众教育,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我想起《黑客帝国》和《超人归来》。

两部科幻片有个共同设定,都在营养液里孕育培养婴儿。密密麻麻的无数个舱体里面,静静躺着下一代的生力军。

黑客帝国是当作能量来源,超人归来则是按照职业分配。看似先进高效的高科技手段,好像唯独丧失了人之灵性。

这种现象并不科幻,经常以另一种面貌出现在我们身边。

前几天看到一条新闻,南昌的一家养老院里面,打营养针的条件可以自行搜索,有位虚弱的老人喊儿子接他回家。

幼年本是最快乐的时候,老年应是最悠然的时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却仿佛一直很难实现。

小的进育儿班,老的住养老院,我们究竟在忙些什么?

有种说法,八零后享受教育的黄金期。

我小时候没有幼儿园,可能是农村没有对应的条件。当时连上课时间都还在摸索中,甚至连大小周都在交替实行。

大清早起来先去上两节课,回家吃完早饭再去学校,继续上三节课回家吃午饭,下午记不清是三节课还是四节课。

至于大小周,这周星期五放假,下周就是星期六放假。

我们村子在渭河旁边,渭河滩里生长着一种白蒿,老师每天下午带着学生挖药草,每人晒干后按照分量上交学校。

那会的家长很好说话,帮着孩子挖白蒿也不质疑。哪个学生在学校挨了老师的打,放学回家通常还会被父母责备。

那时候的老师,还被老人们称呼为先生。

每个村有小学,每个镇有两三个初中。

初中和小学最大的区别,应该是没有忙假和秋假了。以前割麦子和收玉米的时节,学校都会放两周左右的小长假。

学生不是干农活的主力,老师们却得轮着撅头收粮下种。他们的家都在附近村里,因为早年大学不招生转而教书。

那些年,乡村教师经常被拖欠工资。

他们拿着微薄的民办薪水,大部分经济来源还得靠种地。没有人听说过什么辅导班,擅长读书的学生依然很优秀。

在初三增加晚自习以前,也没听说过晚上谁还写作业。至于周末好像也没多少作业,毕竟年龄渐长要帮家里干活。

家长希望孩子成绩好,却没有渠道或能力额外做些什么。

读高三时,第一次参加辅导班。

学校聘请一个黑人外教,每个星期天上午讲英语。他说汉语那副结结巴巴的样子,和我的英语水平简直不分伯仲。

学校并不强制学生参与,喜欢学的就去免费参加。我的英语成绩从来就没及格过,听的满脸问号还不如去网吧爽。

临近高考,有些同学开始在课堂上晕倒。

十二年学来学去的知识,高考之后逐渐忘得一干二净。大学校长在新生大会上的讲话,当时听起来几乎振聋发聩。

他说你们学过很多课程,或许将来会发现没什么用处。只有把学过的东西彻底遗忘,剩下来的才是你真正学到的。

我后来明白这句话的含义,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认知思辨、逻辑艺术、行业技能...,当然还有最基本的道德素养。

如今,教育行业异常火爆,这方面却好像没有多少改善。

现在读书条件好了,至少不会在冬天冻裂手脚。

秦岭一白回忆教育历程,并不是想吹嘘或说明什么。毕竟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太好,所以现在只能是普普通通的草根。

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正如金钱只是财富的一部分,就连一长串体检报告的指标,也只能作为身体健康程度的参考。

行业有分工,人却是难以分裂的整体。

你见过有哪个朝代,从3岁到18岁几乎全部用来读书?如今对于升学考试的狂热心态,在人类的历史上堪称绝无仅有。

读书正在变成一个黑洞,逐渐吞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乏有高学历家庭发现问题,但在浩浩浪潮里照样无能为力。

你不可能陪伴孩子一生,其他孩子都在到处找补习班,至少没有个像样的本科学历,在以后的激烈竞争中如何存活?

至于孩子快不快乐,长大以后应该可以理解吧。

成年人的动机,大部分是在寻找安全感。

古代社会的生产力低下,灾害和战乱的爆发比例很高。子女众多被视作最大的福气,正是因为可以提高抗风险系数。

养儿防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这些传统观念,已经不太适合现今的生产关系,但是千百年来的意识依然很难摆脱。

饿不死人的新时代,每个新生命都是何其幸运。

我们将孩子带到世间,原本可以享受现代化的红利。然而历史沿袭镌刻的印记,读书在衣食渐稳的条件下愈发逼迫。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理念,本质是靠读书换取官场门票。尽管时代发展已经多元化,思维的惯性却愈加强烈。

唐太宗望着新科进士,兴奋地说道:天下英雄入我毂中矣。

古代人只需死磕几本经书,现在的小学生要面对多门学科。相比知识面的宽度而言,理解的深度往往显得更加重要。

全民陪跑也有好处,最终出局的才子被喂养出更高水准。绝大多数人终究是普通人,被拔高的心气却很难再落下来。

读书成为竞争手段,还有多少人关心微言大义?

导致目前现状的原因,除了引导构架还有商业因素。

从扫盲班到电大夜大,成人教育在多年前就很热门。全民脱盲有助于提高人口素质,接力棒却交到商业操盘者手里。

商业更像经营心理预期,在各个领域确实功不可没。然而对于百年树人的教育行业,赚的盆满钵满后留下一地鸡毛。

取消英语喊了多少年,却始终难以一纸废除。

各大机构的从业人员,在这套商业体系里养家糊口。尽管这门学科没有那么大用处,只要继续运转便缓解就业压力。

延伸到各种培训考证,吸纳就业的作用远超实际价值,郑人买履式的兜圈子证明,还好是针对拥有自主意愿的成人。

就业是极其敏感的问题,没产业、没工作的人叫做流民,这个称呼是古代的说法,现在的叫法比较好听:无业游民。

针对学生的辅导班,大多数从业者还都持有高学历。他们有时候也被家长吐槽,同样也拿着赚来的薪水去医院排队。

环环相扣,没有人能逃出整个生态系统。

一是促进教育公平,二是缓解学业负担。

最近整顿培训机构,或许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吧。一套设备运转成本大过整体收益,就像冒出的肿瘤影响到身体健康。

一刀切下去会不会扩散,医生需要随时检测用药治疗,很难再像中医那般治未病,在病症发作之前就下药缓慢疏通。

然而,当前措施尚未触及根本。

孩子好像不用上补习班,接下来或许不用熬夜写作业。如果读书理念和引导构架不变,定然会被另一种形式所替代。

大多数家长省吃俭用,在岗位上用劳动换取报酬。有些工厂砍掉环节直接做电商,摆摊卖菜还要被资本大佬们挤压。

各个行业生态不断扁平化,需要人力的地方越来越少。从幼儿园学费再到择校费,路边开的药店却一家比一家亮堂。

手机和电脑随时待命,趁着工作间隙想学点习充充电,首页上的短视频五花八门,装疯卖傻的视频比学习轻松多了。

我每天这么辛苦,你不好好学习将来能干啥?

分工提升效率,同时也让生活分裂。

孩子被送进托管班,大人好像才能安安心心的工作。中午去饭店或者叫个外卖,家里的锅碗记不清多久没有用过了。

这个时代什么都是现成的,想不起蒸馒头散发的气味。酒店的饭菜好像都差不多,调料味重的盖过食材本身的鲜味。

托管带孩子如同饭店做菜,怎么可能比你在家做得细致?

人们在分裂中马不停蹄,联结在一起汇聚出高楼地铁。它们又将更多人事联结起来,好像再次加重人们的疲于奔命。

动车飞机是脚步的延伸,越有能力的人可以走得越远。然而普通人心灵的成长速度,远远跟不上时代吹响的号角声。

城市化逐渐分解农村,现代化悄然崩碎宗族。以前抱团生存的亲戚血缘关系,已经被同事领导间的劳务关系所取代。

人们越来越趋向于机械,生活节奏伴随科技进步暴涨。即便真正停下来独处片刻,经常又觉得内心抓痒而无所适从。

你有多久没有停下来,欢声笑语地和全家人吃顿饭?走进自然山水感受鸟语花香,还能不能想起课本里的应景诗句?

情感和效率,是此消彼长的矛盾体。

人真正可以掌控的,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心智。

个体和群体的侧重点不同,有些时候甚至是截然相反。当然这里面还有价值观的差异,秦岭一白不在此展开细说了。

好比道家的各种思想学说,历朝历代很少去大力推广。一个个清静无为还看的通透,没有鲶鱼效应还怎么再创辉煌?

世间所有的东西阴阳配套,就像在不同等级副本里打怪,权或者钱上升到一定层级,所要面对的形势自然会更复杂。

毕竟,这两种东西永远都是稀缺品。

人生在世短短数十年,在保障生活的基础上活的是感受。人常说的不安全感和易知足感,是所有命运的下限和上限。

不同感受转变为欲望,支配着每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如果顺着这条因果线捋到尽头,就会发现发源地正好是心田。

身体健康、心智开阔,还有比这更宝贵的人生财富吗?

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有人执着字面意思,好像是恶贯满盈反倒轻松成佛。其实重中之重是放下两个字,我们自然容易比屠夫放下杀猪刀。

每个人心中都有执念,往往还是最熟悉留恋的事物。日复一日不断强化出来的习性,真要放下简直比烟民戒烟还难。

回到本文主旨,放下强加给孩子的学习压力。

政策只是从外部发力,鉴于整个生态体系收效甚微。如果每个家长都能够看的开阔,这件全民难题或许会彻底解决。

可以不允许自己平凡,但是必须接受父母的平凡,而且还要能接受子女的平凡,毕竟这个世界上几乎都是平凡的人。

子子孙孙血脉相传,我们只是独立而又融合的个体。能够扮演好十字路口的指路人,比强力干预的整体效果会更好。

一个安全成长的环境、健壮少病的身体、睿智通达的心智、阳光活泼的性情,考试成绩只是肥沃心田结出的一枝花。

结尾,附上苏轼的《洗儿》。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