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出艺术??
“苦难才出艺术,艺术家要穷,不能过好日子”???这个观点我不赞同。
这是一种对文人的刻薄和恶毒。(就想你挣得多,人家越穷越好是不是?)
最明显的例子是张爱玲,她最好的作品都是跟胡兰成热恋时候完成的。
那时候张爱玲稿费高,年轻,热恋,都是人生最好的情况下,后来她的日子惨多了,她出了更优质作品吗?没有。
准确来说,并不是“苦难出艺术”,而是表达欲,那种新鲜激情的表达欲,那种忽然发现了世界的另一面,你从来没看到过的那一面,无论是苦难不幸还是光芒。
曹禺写《雷雨》才多大年纪,20出头,他经历的真实苦难有多少?他后期真实经历的多了,他写出了啥?
而很大程度上来说,这个激情表达欲就等于年轻力壮,还处在属于你的时代。
因为那时候是你初次经历很多东西,你也有体力精力。
张爱玲后来怎么说的,内心对爱情的那扇门关闭了,胡兰成后,再也没有那种刻骨铭心了。
你年轻,你相信很多东西,你相信你可以诠释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诠释,等到有一天,你发现你不能,你自恰了,你醒了,你看开了。那你就完了。在艺术表达这条路上你完了。
而且艺术家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不会本质更新的,只有那一次,之后就是高度重复。
我们必须承认人是有限的。
伟大的艺术家也不例外。
他的母题可能一早注定了,而且终生难以拓展,对他本人来说。
比如伯格曼,他小时候就对母亲的爱患得患失,后来你依然看得到他拍电影「假面」,就那个女主角忽然不说话了,因为她发现她内心不爱她的孩子,看到都烦,这让她道德恐惧了,为啥只有我不爱我的孩子?
你一看这个母题就是伯格曼早年已经种下的。
张爱玲也是如此,杜拉斯也是如此。杜拉斯写到一百岁(当然这是我瞎说的),杜拉斯也是要写那位中国情人对少女时期的自己的爱的。
村上春树更是如此,而且他相当聪明(也许是太聪明了,反而影响了他的客观成就,跟毛姆类似,拙本来就是发现新世界的本能,咦,这个事情竟然是这样的?必须拙!太精巧就没有这个东西了)。
村上春树一早就发现了人的有限,所以他干脆不挑战自己,只是不停地反复的构建自己的青春王国,以量变来达到质变,来完成自己的母题。
这个母题容量当然各人有大有小,但是他自己来说,突破是相当难的。
毕竟一个人只有自己有限而渺茫的一生,任何人都是。
王家卫后期没有更好的作品难道是苦难不够吗?不,是他该说的,关于他那个时代的想法,他已经说完了。
但是你不能因为人家现在不进步了不惊艳了,属于他们身强力壮的时代过去了,就嘲笑他们。
他们都已经是非常厉害了,在他自己的生命时代容量内,他完成了他的母题,开拓创新超越不是必须的。
何况,老实说,观众真的能客观看待艺术家的艺术吗?
别的不说,就说周星驰。
周星驰的《功夫》下功夫要比早年用功的多,包租婆出场的长镜头出手不凡,而且你可以看出他的企图,想在国外市场上分一杯羹,所以《功夫》缩减了语言上的顽梗,更多的用了视觉画面。
可是,我们还是更喜欢早年的周星驰,《武状元苏乞儿》《九品芝麻官》的周星驰,那是他那时候更好吗?不,也许是我们固执认为那样的周星驰更好而已,属于观众的刻板印象罢了。
怎么说呢?
一切都是时代的产物。
犹如王晶说的,除了《教父》这种片子,几十年前的商业片真的有那么高的水平吗?还是那只是人们的怀旧和固执呢?
时代呼啸前进,每个人体的成就分不开浩瀚的宏观背景。
现在张艺谋的片子的宣传各方面和宁浩徐峥这种电影圈新贵还能比吗?冯小刚去了哪儿?老久没见了吧。
时代变了,老哥,你不服老是不行的。
流量时代有流量时代的玩法,你不会玩,不证明人家就不好,而是代表你的时代出局了而已。
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换旧人。
周杰伦的新歌越出越差,就有人喷他是钱挣够了,其实那可能只是周董的创作母题用完了,他的容量本来就不够大,其实不止周杰伦,就连牛逼的罗大佑后期出的东西也不如前期,而且新的时代不再是周杰伦罗大佑的时代了,如此而已,把这些仅仅归结到他本人日子过好了就有点那啥了,既小家子气又显得格外的妒忌。
才华光芒曾经闪现过,哪怕只有微弱的的一瞬,也可喜可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