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惩那些教育乱象!!

2017-07-23  本文已影响83人  发疯的然然

看到“头条新闻”发了这样一条微博。

“老教授控诉教育乱象:老师公然索贿,调座明码标价。1,老师课上不讲,留在课下周末给孩子们补课班讲,跟洗钱有什么区别?难道不是犯罪吗?2,一到节假日,老师引诱家长给他送礼,甚至500拒收,1000才收;3,从小学开始居然明码开价调座位,2000起调,好座位5000,成何体统。”

我点开微博阅读其中的内容,事情大概是哈工大的一个老教授的孙子上学了,作为一个拥有50多年党龄的高校退休教师,面对上述的这些现象十分不平,于是直接给教育界的同事和各级领导发了一封控诉信,呼吁大家把这个事情重视起来,好好整治一番。

不得不说我党办事效率惊人,老教授上午发函,下午教育厅就发出了红头文件,主要治理方式大概是签署责任书,群众举报,严惩违规者。其中违规的情况包括:1,随意更该放暑假和开学的时间;2,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到借用场所上课;3,学校动员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辅导培训班;4,教师从事有偿家教;5,学校宣传升学人数、升学率、中高考状元及高分数学生;6,学校违规跨区域招生;7,未对暑期安全工作做出具体安排,未对突发事故和异常情况及时上报而造成影响或损失;8,获知省教育厅工作人员身份仍阻挠检查。

这个事情是发生在黑龙江的,或许东北之前对这类事情查得不严,我最近的工作正好跟一些上海的初中老师有所往来,发现所有在编教师对课外补习这种事情都是万分恐惧,所以可以想象,黑龙江省在严惩之后也会变成上海如今的样子。

清楚的人都明白,这里的教育并不是我之前总说的那种人文教育、自我教育,而是K12这种的编制内的教育。

作为一名吃瓜群众,我围观了这条微博的评论,发现群众舆论指向支持严惩,教师的言论也趋向遵纪守法。我是早就走出校园了,现在没孩子也没打算要孩子,所以至少近十年有关教育的所有政策都不会关系到我的直接利益。然而即使这压根不关我的事,我看到这些评论也会感到毛骨悚然,因为以我的角度看,这样下去的结果很可能会让大家事与愿违,把教育变成一个极端畸形的存在。

先不要觉得人民教师这个工作很崇高很神圣,就觉得教师不是人了。我以前班主任的孩子在高考那天被车撞了,而我老师的选择是陪学生而不是陪孩子,当高考结束把学生安顿好之后他才匆匆赶去医院,老师抱着他昏迷的孩子痛哭的画面我这辈子都忘不了。教师也是人,是有血有肉的人。

人活在这个世上,只要有交换这个动作,就不得不受交换规律的影响,而交换的规律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供需规律,物以稀为贵。

想要的人多,供给的人少,需求方就要竞争。如果是纯商品社会,供给方的标价就会出现,最终市场会把价格调整到最合适的位置。如果不看标价,好比我们当下所接受的教育,竞争就得看脸。好比我就是典型的既得利益者,出生在西安市区,享受就近上学的福利,老师都爆好,所以我成绩还行,最后考进省重点,遇到那个为了学生不要孩子的物理老师,最后我高考物理满分。这两天跟女神聊起我物理满分的时候,竟然被崇拜了,但要知道就因为这个老师,我们班有好几个同学的高考物理都是满分。

这样的教育谁不想要?所以从钱的角度来讲,我这个物理老师的工资远远低于他为社会创造的真实价值。我的物理老师在我上学的那个年代也带着我们在暑假补课讲题,我们也一样会给他交钱,但如果没有这个交换,哪有我们班那样的成绩?之所以现在的教师会找空子钻,是因为他现在的收益远低于他所创造的价值,只要他愿意创造额外的价值,就会有人愿意为他的服务买单。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所有老师身上。这样的交换不仅是为了老师本身,也是为了我们这些嗷嗷待哺的学生。这本是互利的,他看到我们的好成绩而感到欣慰,我们也非常感激他。

然而一个人不管干什么事情都是有成本的,成本的定义是一个人为了干某件事所放弃的最大收益。这个收益可能不是钱,也可能是社会认同感或者荣誉感。如果一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既得不到钱,又得不到足够的认同感和荣誉感,假设他是理性的,其结果很可能就是换一个工作,不干教育这行了。我记得有一个经常留言的读者就是高中老师,他就吐露过自己不想干了的冲动。

试着用长远的目光看一下这个问题,如果那些原本可以在社会中获得更多收益的、理性的、编制内的老师都纷纷离开了编制,最后留在编制内的老师都会是些什么人?答案是那些从事教育行业的成本超级低的人。而一个人在编制内混的成本为什么超级低?答案是因为他的真实水平确实就只到这个层次了。如果编制内的教育行业里剩下都是这些人,想想到底是谁吃亏?

那么长远看来,K12教育最终向着怎样的方向发展?好的编制内的老师纷纷脱离编制,要么离开教育行业,要么到非编制的学校去代课。我就知道一个同济毕业的超级聪明的初中老师,从上海的某编制内学校离职,去了一个私人创办的补习班教课。而这样的老师有多少?就看那些商业补习班有多么欣欣向荣好了。然而不管一个商业补习班的学费到底是多少,只要需要交钱,就一定会刷掉一批不愿意交钱的人。编制内的学校逐渐变成了浪费时间的存在,非编制内的学校又必须要额外交钱,然后呢,社会将会面对更加严重的两极分化,有钱人获得好的教育,穷人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只能天天跟着那些只值那么点工资的老师混。

唱反调的永远都不是既得利益者,如果K12教育一直这样下去,那些掏不起补习班学费的人一定会呼吁关闭非编制内的商业学校,他们会说“都是商业办学使得社会变得不公平了。好呀,既然不让商业办学了,出版业就会欣欣向荣,到时候别说《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了,《二十年高考十八年模拟》都有可能问世。然后你再接着打压出版业?好呀,我说我的书是给成人看的总可以了吧,家长只要觉得这个方式有效,即使书上明文写着不是针对K12教育的,家长照样会买来给孩子看。这就像是1920年的美国禁酒令一样,最后葡萄汁上都写着,千万不要按照以下12个步骤处理该产品,否则后果自负。

禁嘛,坐看你能禁到什么程度。

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一方面我们可以放飞老师授课的权利,另一方面放飞学生选择老师的权利。讲道理,有名的老师就应该桃李满天下,没名气的老师就应该被逐出行业让他干他适合干的事情,中不溜的老师就应该让他提供廉价的教学服务。凭什么我们上学的时候分到哪个老师下面就是哪个老师了。我公司坐我身边的小伙伴就是,他在初中时还是化学课代表呢,上了高中之后分了个二货化学老师当班主任,跟他不对付,而他连换老师的权利都没有,最后高中被整整欺负了三年。

如果老师也有自己随时授课的权利,学生换老师的成本很低,那最后的结果将会是,所有老师都只能往教育质量上看,最后那些只能请得起普通老师的穷人也会因为教育质量的水涨船高而受益。

但是,即使这样的结果也会很危险,因为韩国就是这个样子,学生为了高考拼命补习,整个社会都散发着一股变态的味道。而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一个天大的难题了。

就不说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啥了,只看现在的群众所认为的教育的目的是啥。虽然这是一种误解,但群众往往笃信“万事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好像只要成绩好的孩子,将来就会高人一等,只要是成绩差的孩子,将来就是社会毒瘤。这种歧视在很多家长嘴里都能听到,“不要跟那些坏孩子在一起玩儿。”如何评价一个孩子是坏的?考试成绩。

考试成绩、学历,这些东西是社会上一种证明自己优秀的手段。优秀是稀缺的,优秀的人不仅能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源,还能获得更高质量的性资源,所以拥有一个能够证明自己优秀的证物就变成了一个人骨子里的需求。于是总是有人在知乎上或者私信里问我,学历会不会很重要?要是学历真的是个无所谓的事情,如果学历根本就不是他们的需求,他们干嘛要问这种问题?

导致这个问题的重点因素在于,证明自己优秀的可替代方案太少。这就像是美国航空为何态度那么恶劣还能存活?因为美国没有高铁,一个人的出行方式只有坐飞机。没有可替代方案,航空公司的服务态度再差你也得硬着头皮上。印度的火车也是这个道理,挂票,你爱买不买。现在中国的教育也是这个样子,你单单只有这一种方式可以证明你是优秀的,那么这条路再难走,你也得硬着头皮学。

文盲是近十几年来才解决的问题,有文化的人太少,所以稀缺,搞学问的人到底值不值得拥有那么高的地位和价值,这里面到底有没有泡沫,其实是一个问号。理论上讲,大家单位时间的劳动价值应该都是一样的,所以同水平的工种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差不太多。理发师一样受到尊敬,环卫工一样受到尊敬,建筑工一样受到尊敬,然而这看起来特别像是在某个理想社会。但是真的只有读书不是唯一证明自己优秀的手段,才能从根上解决“惟有读书高”所带来的所有问题。

所以,实际上社会多元化才是正途,但这看起来很像是马克思所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有生之年是看不到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