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洲芳文精英培训(一期)专题

共享奶奶

2021-02-02  本文已影响0人  微风唤云归

【九洲芳文·精英特训营一班】

网图侵删

赵春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她变成了“共享奶奶”。“共享奶奶”带给她的除了丝丝忙碌,还有涓涓幸福。

温柔的风吹醒了夏日的午后,赵春花闲来无事,在小区里背着一个编织袋,来来回回翻着垃圾箱,看见塑料瓶也装,找到金属也收集,一天下来也能挣个十几块钱。这并不是她的主要经济来源,只是她用来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

每个月月初,儿子都会给她寄来一笔生活费,完全够她衣食无忧地生活了,但她总是闲不住,她把儿子给的钱存下来,非要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她觉得自己身体健康,不自己养活自己,对不起老天给她健康的身体条件。每次儿子打来电话,她都要求他不要再寄钱过来,留着这些钱给孙女买点儿文具、书籍也挺好,但儿子还会每月寄来生活费。另外,她一个人忙惯了,一停下手中的活,就觉得浑身不自在。她的朋友都打趣她,说她贱命一条,活该一辈子忙活,不懂得享受。她却觉得人的命越贱,越顽强,生命也越完整。

她的三餐饭很简单,因为家里只有她一个人,老伴儿去世已经七、八年了,儿子在大城市安家立业,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带着儿媳和小孙女回来住两天,所以平日里,只有她一个人在家。早饭一般是稀饭,馒头和咸菜,如果还有剩余,那就留作中午和晚上吃。中午有时会蒸点儿米饭,炒上一碗青菜,一般会有剩余,那就留作晚上吃。晚上会把中午的米饭熬成米汤,就着早上的咸菜,中午的青菜吃下。有的时候,老人一天只吃两顿饭,中午吃早上的剩饭,晚上不吃饭。她的朋友说,她是个太爱惜粮食的人。但是,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她却是一个很不爱惜粮食的人。每次饭前,她会在窗台上撒一小把米或几块碎馒头,她的窗台上常有鸟儿驻足嬉戏。

无论冬夏,家里的灯都不会长时间地开。夏天,昼长夜短不需开灯,冬天,昼短夜长大雪映光,除非家里有朋友来聊天,她才打开灯叙旧。衣柜里放着儿子给她买的新衣服,她很少穿,只在儿子回来的那几天穿出来,让他们开心。她觉得还是七、八年前的旧衣服穿惯了,舒服。

漫长的夏日午后,连树的影子也懒得动弹,有人觉得安逸,有人觉得焦灼。

赵春花坐在小区门口的长椅上休息,编织袋放在脚前,长椅周边的树荫是夏天特别的礼物。

太阳灼热,微风吹过,轻抚安静的皮肤,让人感到惬意的凉爽。

小学生的课时不多,下午只两节课,放学后,王一山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走回小区。大门口,他的书包不经意间断了条肩带,书包里的书和学习资料也顺势散落了一地。

赵春花看着眼前这个有些慌乱无助的孩子,心中产生了一丝怜爱,她想,自己的孙女也该这么大了吧?孙女一年回来一次,每一年都在长高,好像老院儿里的春笋,每见它一次一个样。孙女小的时候,儿子、儿媳忙于工作,把她托付给赵春花管带了两年,后来,为了更好的教育,儿子把孙女接回大城市上学。小孩子身体长得快,转眼已经到小学四年级了。孙女离开时穿的衣服早已小了,可是赵春花还会经常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好像孙女回来还要穿。

正在这时,一辆黑色的私家车在门口不停地向王一山鸣喇叭,着急要向门外驶去。赵春花终于坐不住了,她站起身来,朝着私家车主说道:“你那么大声按喇叭干什么?把小孩吓着了咋办?”私家车停止鸣喇叭,赵春花来到王一山身边,帮他把书籍和学习资料快速整理进书包,带他来到路边。私家车又按了一下喇叭驶出小区。

“谢谢奶奶。”王一山感激地说道。王一山是独子,正在上小学三年级,他本来住在乡下,父母为了让他拥有更好的教育条件,带他来到市区生活,并贷款在学区买了一套房子。平时父母忙于工作,很少照顾他,他的书包就是证据,他的书包肩带早已出现了断裂的端倪,跟母亲说了好几次,但母亲一直没有时间缝补。今天,书包的肩带终于断开……

“我跟我妈说了好几次,今天还是断在了路上,妈妈回来都到晚上了。不知道今天晚上能不能缝补好。”王一山撇着嘴自言自语地说道,又好像是在跟赵春花诉苦。

“别着急,要是这样的话,你跟奶奶回家,奶奶给你缝,一会儿就好了。”赵春花热情地说。

王一山看着旁边的编织袋犹豫着,不知如何是好。

“奶奶家就在五号楼二单元一零一,很近的,你放心,奶奶可不是坏人。”赵春花解释道。看着王一山依然一脸茫然,她接着说道:“这样吧,奶奶回去取上针线,你在这个长椅上等我一会儿,我马上回来给你缝书包。”

赵春花笑了,提上半袋子旧弃物往家赶,想着,这孩子还不跟我回家了,我有那么可怕?也许是现在的孩子防范意识都强,对,这孩子做得对,可不能随便跟陌生人到他家去。

赵春花取过针线,轻快地来到小区门口,王一山果然等在那里。赵春花来到长椅前,拿出针和线在眼前晃了晃,开始穿针孔,这双眼睛和这双手不听使唤,线总也穿不进去。王一山对赵春花说:“奶奶,我来穿线吧。”

“不用,奶奶能穿好,你拿着这个针,戳到手怎么办?马上就好。你看,穿好了。”赵春花把针线拉长,在线尾挽了一个结。

王一山看着赵春花缝补书包的熟练动作,想起了乡下的奶奶。乡下的奶奶经常会跟他讲很多话,批评他,教育他。像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费的就是袜子了,正是长个儿的时候,每天又活蹦乱跳的,一双新袜子半天就能磨两个洞。所以,乡下的奶奶就常常在灯下,拿着那双破洞的袜子,缝呀补呀。嘴里还说着:“天天咋那么容易磨袜子,脚上长刀子了?”有时候,王一山在写作业,听到奶奶的话也当没听见,装作聚精会神的样子,奶奶也不再说什么 ,好像自己从没说过什么话一样。缝好后把袜子叠在桌上,悄悄地离开。

赵春花认真地盯着针脚,书包在她手上好像玩具,随意地翻转,穿针引线,不一会儿就缝好了。她又使劲儿拉了拉缝针处,很结实,转身交给王一山:“你背着试一试。”王一山把书装进缝好的书包里,背在背上晃动了几下,开心地对赵春花说:“结实,很结实,谢谢奶奶。奶奶,我叫王一山,我家就在十三号楼三零二,你有空来我家玩呀,谢谢你。”

王一山回家以后,赵春花回想起刚才的一幕,满脸堆着柔和的笑容。她想着,现在的孩子真是有礼貌。但是转念间,她的笑容停滞了,孩子书包坏了,父母也不知道给缝一缝,工作再忙能忙成这样?这孩子也挺吃苦的。她摇了摇头叹口气,双手无力地摆动着往回走去。

书包缝好了,王一山的父母从心里感激赵春花,也愧对孩子,决定晚上一起吃火锅。三个人来到市场购买原料,王一山高兴地挑选食材。

“奶奶,你也来买菜呀!”王一山放下手中的食材,向赵春花热情地打招呼。并向父母介绍:“爸,妈,这个就是下午帮我缝书包的那个奶奶。”

“谢谢您呀,也不知道怎么称呼,今晚我们吃火锅,正准备邀请您一起过去呢,要好好谢谢您对孩子的帮助。”王一山的父亲说道。

“我姓赵,没什么的,孩子也挺聪明可爱的,谁见了不心疼,火锅还是算了吧,我晚上一般吃得少。”

“您一定要赏个光去呀,您不去我们心里过意不去。家里还有人的话也一起叫上过来吧。”

“家里就我一个人。好吧,今天晚饭就叨扰你们了。”

四个人买完菜一同去王一山家吃晚饭。

王一山的母亲看到眼前这个衣衫破旧的老年人,心中生出一种距离感,她觉得还是不要再和这个孤独的老人有过多交集才好。

这晚的火锅赵春花没有吃多少,她觉得一起吃饭的感觉真好,就好像儿子一家和自己在一起生活一样,其乐融融。

夏天的雨由着自己的性子,想下就下,说下就下。电闪雷鸣后,风雨交加,瓢泼大雨打在地面上,积水中泛起了永不消逝的涟漪。一阵风从门外吹来,终于让人们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凉爽。

赵春花在居委会里躲雨,看着窗外的树冠在风雨中狂舞,听着地面上的雨滴噼啪作响,她陷入了沉思,这风这雨从来都没有变过。王一山背着书包,浑身湿透地走进居委会避雨,看到赵春花也在,就径直朝赵春花走来,坐在窗前。

“一山!”赵春花早已记住了这个名字,说道:“怎么淋成这样了,没有带伞呀!”说着用手捋去王一山头上和衣服上多余的雨水。

“奶奶,我刚才回家的时候,发现今天忘记带钥匙了,只能来这儿先避会儿雨。爸爸这两天出差了,妈妈要很晚才回来。”

“这样呀,等会儿雨小了,你先跟奶奶回家,咱们把衣服晾一晾,换一换,别再感冒了。”

夏天的雨来得快,下得大,走得急。雨小了,赵春花带着王一山回到家,为他找换穿的衣服,才发现家里的男装都是上个世纪的款式了。她找出一款大小合适的给王一山换上,把湿衣服晾在阳台,又切了生姜,放了白糖,冲了一杯姜糖茶,递给王一山。

王一山静静地坐着,有些拘束。赵春花跟他聊了起来,周末的作业王一山想放到明天做,赵春花就给他讲故事,给他讲乡下的故事,讲小时候讲给儿子的故事,王一山听得津津有味,眼里流露出好奇的目光。一杯水很快就喝完了,王一山主动去添了一杯,他不再拘束,和赵春花亲密地交流,赵春花乐开了花。

傍晚时分,赵春花送王一山回家,王一山的妈妈看见儿子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脸上虽然和气欣慰,内心却非常膈应,她觉得这件老旧的衣服上会有多少螨虫呀?送走赵春花,她立刻让王一山洗澡换新衣服,把那件破旧衣服洗了又洗,准备第二天送回去。

从王一山家回来,赵春花思考着王一山妈妈的种种举动,她能感知到,那些行为里隐藏着对自己的误解和不待见,特别是当王一山的妈妈看到王一山身上那件旧衣服时,那种惊讶的表情。她第一次觉得,儿子为自己买了那么多衣服,把它们放在柜子里,似乎是一种浪费。看看身上这件穿了快十年的衣服,是有些老旧了,虽然自己年纪大了,穿什么似乎没有那么重要了,但是在晚辈的面前,特别是在孩子的面前,她要保持一个永不过时的形象和姿态。她找出儿子为自己买的衣服,从里面挑出了一件自己喜欢的,洗过后晾在阳台。

次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王一山把旧衣服送回来就匆匆地回家了,他告诉赵春花,妈妈让他早点回去,不要耽搁。赵春花收好衣服,笑着叹了口气。随后穿上新衣服,找老友叙旧。

小区外的小巷里,两个校服不整的学生,一个高个子叼了根烟,百无聊赖吐着烟云,靠在墙上,右脚尖儿不住地点着地。一个矮胖子,头抬得老高,两只眼睛眯着,俯视着眼前的路人,尽管小巷里并没有几个过路人。

王一山提防着半路窜出的恶狗,却没有发现这两个高年级的学生。两人先是用语言恐吓,随后把王一山拽进小巷,以借钱为由敲诈王一山的零花钱。王一山刚从乡下转来不久,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有些不知所措。

“把钱交出来,不然,有你好看。”说着,矮胖子摩拳擦掌,骨骼发出“咯吱”的响声。

“我没有。”

“小子,还敢嘴硬。”说着,矮胖子举起右手手掌,正要用力向王一山脸上甩去。

“你们干什么!”突然一个声音阻止了矮胖子发力的手。两人见有人过来,做贼心虚,松开王一山,向巷子另一端跑去。这声音正是赵春花的。这天,她闲来无事,在小区周边闲逛,正好碰上这一幕。

王一山迅速跑到赵春花跟前,低着头,含着眼泪。赵春花蹲下,抱住王一山,像是抱着自己的孙女一样,说道:“不怕,不怕,奶奶在呢,谁也别想欺负你。”

直到黄昏,赵春花才送王一山回家,王一山的妈妈见赵春花换了一件新衣服,皮肤打理得也好多了,心里产生了好感。王一山把下午的遭遇告诉妈妈,妈妈一阵后怕地感谢赵春花:“麻烦你这么多次,真是太感谢了,今天的事,要是没有你,后果真是不堪设想,会给一山造成多大的心理阴影,难以想象。”

“今天没让他们得逞是幸运的了,可是他们肯定恶习难改,以后咋办呀!一山要学会处理这件事的方法,另外要找到那两个学生,才能杜绝这种事情再发生呀!”

“对呀,我和他爸平时工作很忙,没时间带孩子,这可咋办呀。”王一山的妈妈忧心地说。

“那,那以后我有时间的话,我接送他上学吧。”

“啊?这怎么行,怎么好意思麻烦您呢?”王一山的的妈妈打量着眼前的老人,发现她并没有看上去那么老,温柔的眼睛显得那样可爱,可敬。

“我平时也没什么事,不忙的时候就在他上下学的时候接送他,耽误不了多长时间。”

……

从此以后,王一山上下学的路上有了赵春花的陪伴,这段路程也变得轻快而充实。王一山喜欢听赵春花讲故事,讲乡下的故事,讲上个世纪的故事,赵春花也欢喜呵护王一山,陪伴他成长。

赵春花的儿子叫李亚泉,除了逢年过节,平时很少打来电话。李亚泉大学毕业后决定去大城市闯荡,趁着当时房价不是太高,贷款买了一套房,后来工作逐步稳定,就在大城市安家立业了,他有个女儿叫李欣,正在上小学四年级。这天,赵春花突然接到儿子的电话。

“喂,妈。”

“哎,泉儿,咋这会儿打来电话了?工作不忙了?”

“嗯,工作还顺利,这会儿不忙。嗯……”

“怎么了?”

“妈,欣儿住院了,我们现在在医院。”

“欣儿怎么了?”赵春花有种不详的预感。

“昨天,欣儿,欣儿她放学回家路上,被一辆私家车撞了,当时倒在地上流了一滩血,司机把她送到医院进行检查,医生,医生检测说是脑出血,现在需要进行干细胞移植手术,我和欣儿她妈都不匹配,现在正想办法。”

“怎么匹配?那我的什么细胞匹配吗?”

“这不清楚,还需要检测。”

“欣儿现在怎么样?我得去看看她。”

……

李亚泉和妻子在机场翘首以盼,好像在迎接女儿的未来和希望。经过检测,赵春花和李欣的匹配率达到手术要求,可以进行手术。

从高中寄宿在学校以后,李亚泉就很少在家里生活,假期去勤工俭学,剩下的时间就努力学习,为高考做准备。他对家的感情慢慢淡化,甚至想摆脱原来的家,父亲死后,他更少回家了。

直到今天,他才猛然间体会到血浓于水的现实,他的身体里流淌着父亲、母亲的血液。

手术在三天后顺利进行,并取得了成功。李欣日愈康复。

赵春花在儿子家住了两个月,照顾李欣恢复健康,送李欣上下学。但她适应不了大城市的生活节奏,这里没有熟识的朋友,大家都很陌生,即便住在同一个单元的对门,也很少打招呼,这里的人宁愿和猫狗戏耍,也不愿和别人过多交流,这里缺少了小城市的平等和尊重,小城市里的阳光和气息。她要回到老家去,那里才是她的自在天地。

回到小区,回到一个人的生活。赵春花走在小区里,一个活蹦乱跳的小男孩向她跑来,正是王一山。王一山老远就喊着:“奶奶,奶奶。”赵春花牵着王一山的小手,仔细端详王一山:“长高了,真快呀,两个月不见,变化这么大。”

“奶奶,你去哪儿了?我好想你呀!”

“奶奶呀,去见自己的孙女了。”

“奶奶,我要听你讲故事,好久都没听你讲故事了!”

“好,好,奶奶给你讲故事。”……

后来,赵春花把故事写下来,讲给王一山听,王一山带着他的同学一起来听,大家都很喜欢赵春花讲的故事,来听故事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奶奶,奶奶,快给我们讲故事……”

就这样,赵春花不仅接送王一山上下学,也会顺路接送其他学生,不仅给王一山讲故事,也会给其他同学讲,不仅关爱着王一山,也关爱着更多的孩子,她成了孩子们心中口中共同的奶奶。

赵春花的一日三餐也不再简单,她会做拿手的饭菜给孩子们吃,放学后带孩子们来家里学习,给他们讲故事,家里的灯也会常常地打开,方便孩子们学习。

今年春节,赵春花一身喜气的中国红,家里热闹极了。李亚泉带着妻子和健康的女儿回到赵春花身边,王一山一家人也来拜年,七个人一起吃了年夜饭,赵春花笑得合不拢嘴,一大桌饭,赵春花没有怎么忙活,全是儿媳和王一山的妈妈在准备。

过年这几天,赵春花家里每天都有来客拜年。赵春花准备了红包,给每一个来拜年的孩子发红包,这些钱都是儿子寄来的生活费,她终于把它们花了出去。

九洲芳文精英特训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