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章读后小记

诵读《道德经》,要从《易经》说起。
当初因为读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一句话,爱极,硬生生背诵了易传。
而后又读到一句“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才发现,“无极”居然出自于《道德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这个“无极”就是老子反复论述的“道”,这个“道”字,却是《易经》里从来没有出现过的。
所以说,这个“无极”既是《道德经》是对《易经》的传承,也是对《易经》的一个发展和超越。
因为这个“无极”,已经从“太极”中超脱出来。
为了这个“无极”,我又开始死磕《道德经》。
历时五个多月,终于将五千余字的《道德经》背诵下来,真是感慨良多,受益终生。
八十一章道德经,章章微言大义,深入浅出,读之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对其中第三十章,更能深刻感悟到,我们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是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民族。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道德经》第三十章
翻译成现在语言就是:按照“道”的原则辅佐君王的人,不依靠兵力来称霸天下。穷兵黩武这种事不仅不会带来好处,反而会很快遭到报应。军队到过的地方,荆棘横生。大战过后,必定会有荒年。善于用兵的人,只要达到救济危难的目的就算了,不会以兵力强大来耀武扬威。即使达到了目的,也不因此而自尊自大;即使达到了目的,也不因此而夸耀;即使达到了目的,也不因此而骄傲;即使达到了目的,也认为是不得已而为之;即使达到了目的,也不逞强。事物壮大了,就会走向衰亡,这就说明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于道的,就会很快走向败亡。
我的心得体会就是,这一章的核心思想,是老子阐述了反对战争的立场和角度。
老子看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生灵涂炭,家园荒芜。在战争中,没有胜利者,没有赢家。
因为战争的本质就是“死亡”,就是生命的消失,而这些生命,本应该得到尊重,本都有活着的权利。
但这并不是说,一个国家就不发展军事,不建立自己的军队。一个国家,一定要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建立自己的军队,只是为了保证自己国家的安定祥和,震慑其他国家不要起侵略的野心。
《道德经》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老子从天道的好生之德反对战争,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国人。
我们中国人虽然热爱和平,维护和平,对侵略者依然会拿起武器,迎头痛击,虽远必诛。
而纵观当今国际局势,有些国家却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把战争当做满足贪婪欲望的工具,为争夺利益或彰显强大而用兵逞强,最终害人害已。
最后一句“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则是从哲理层面上进行了一个总结。
任何事情,如果发展到了顶点,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变化。如阴极阳生阳极阴生,如月满则亏日中则昃,如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再强大的国家,如果穷兵黩武,一味好强,最终会走上衰亡的道路。
因为事情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正如《道德经》言:“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
而“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在现实生活中也有极大的教育意义。国家如此,人亦如此。
每个人行事亦不可过分,一旦过分,也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去转化。所谓乐极生悲,所谓物盛而衰。
所以我们要把握适度原则,既要看到光明背后的黑影,也要在黑暗中看到光明,以谦卑而乐观的态度度过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