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打卡473

2022-05-10  本文已影响0人  东哥杂谈

读书打卡第473天(20220510)

(第64本钟发全《卓越课堂的八大铁律》)

读第160页——200页,

读有所得:

举一反三。在课堂教学中,什么是“一”?课堂中原始的资源,首先是教师给学生的,或是学生自主表现出的,如谈话交流时引出的。“三”是什么?这里指的是由“一”开发出来的新资源,或者叫生成资源,是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过程中自然生发出的资源,或者说是由原始资源引发出来的资源,是思维碰撞的火花。“反”,其实就是课堂教学的教学策略。简单地说,“一”是原始资源,“三”是开发资源,“反”是教学策略,就一反三就是对课堂资源开发效率的追求。

总所周知,举一就能反三。其实,举一不仅能反三,而且能知“万”!这正如“力学之父”牛顿从“苹果落地”的问题竟然由此发现了万有引力,便解释了一切物质产生重量的原因。“一”与“三”之间的关系,需要研究,才能被发现。教学资源的“一”没有被合理采用,教学就只能是盲目的。而找不到真正的“一”,“三”便成了无根的浮萍,只能任意飘荡。

《论语•述而》强调:“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能灵活地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个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了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类似的东西上,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在课堂教学中,举一反三,具体情形非常复杂。复杂源于教学内容,源于学生,也源于授课教师。但在教学中,能否真正既“举一”又“反三”,最主要的责任人就在于教师。

如果教师不去钻研教学中的举一反三的具体情况,就会造成教学中种种不良现象的产生。“举”好“一”才能“反”好“三”,“反”好“三”又能促进“一”,这是一个十分微妙的辩证关系。微妙于内容之间的深刻、内在的联系,微妙于师生间的互动之中,更微妙于不同年级的学生间。它们之间,没有可以搬用的万能公式,更没有可以完全涵盖两者微妙关系的任何词句。一切都存在于实践,存在于教师心间。

教学中,怎样有效实现举一反三?这既是方法问题,更是策略问题,更值得每一位教师去琢磨。教学内容有多少,就几乎有多少种举一反三的策略。具体运用,存乎一心。教师要用“心”去感知具体之需要,方能体察到具体路径。举一反三,策略有多种。但最重要的,在于一个“活”字,要“活”选、“活”用,理想的效果才能化为现实。创新理念的提出,更为举一反三注入新的内涵。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