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城市与乡村各自安好
80年代,我国城市在地图中的样子是静止的、孤傲的,紧紧依偎在它身边的是田野、高山、湖泊与乡村。
那时的乡村与城市界线分明,如同地图分割的线条一样相互独立,居住在两个地方的人也关联较小。通常除嫁娶外少有产生交集的事由。
经历时代更迭,人们的生活逐渐进入了正常轨道,城市生活霓虹闪烁,乡村生活安静祥和。
后来,进城和下乡成为了时代热词,大人们口中这样简单的去向词指明了人口流动方向。从此,城市与乡村逐渐产生了交集。
01
没有目睹过80年代的城市,我只待在那时的农村。
枝头的鸟儿穿越时空低头俯瞰,山丘犹如一丛丛小蘑菇均匀散布,山丘之间、平地之上散落着时而零散时而紧凑的村庄。
你会看见成群结对在田间劳作的青壮年,你会发现这里人与人不同,村落与村落有别。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村落里的人们大多在方圆几里地就可以完成生产与生活,形成了各自的生活轨迹,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日能吃饱,年年有余粮,且是过上了富足生活。
村里年长的老人们,一生走过最远的路,看过最遥远的世界,大多以群山为界。
或许他们也曾凝神思考过山的另一边是怎样的光景,只是没有越过山岭去看一看的理由,所以他们一心耕耘在田地,只关心眼睛所及的人和事。有时候我会想,人这一生走的路程越远也是人类进步的表现吗?
02
非常庆幸曾生在80年代的慢时光里,那时的农村是适宜孩童成长的好环境。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了五个等级,最低级别为生理需求,最高级别为自我实现的需求,人的一生是从物质追求过渡到精神世界的追求。
对于孩童而言,所迫切需要的是——阳光、空气、食物......——自然界,其他的东西次之。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摸得到鸡犬豸,听得见虫鸟鸣,那时的乡村孩童天生富足,待四季轮回他们将拥有更加五彩斑斓的世界。
在那时,孩子们就像散养的小猪小狗,吃饱喝足可以自由散漫跑遍山野,混龄在大中小孩子堆里,追在哥哥姐姐后面,摔跤了爬起来拍拍裤子继续跑。对于孩子们而言,肆意地奔跑或许是最快乐的事情。
03
生在80年代中期,没有见过当时的城市。
依稀记得时光走向90年代,我第一次进城,印象中小小的自己一整天都局促不安。
还未形成固定思维模式的年纪,看也仅是看而已,没有留下太多酷炫的留念。陌生的环境中,孩童会不自主的关注动态的、玩具类的事物,对高楼大厦、宽阔的马路没有多少兴趣。
回到农村家里肯定被家人和其他大人问过,城市好不好玩?吃了什么好吃的?看到高楼房没有?对于这些丝毫没有印象,只记得宽阔的马路上有呼啸的汽车奔跑,我胆怯地站在一辆红色大客车旁。
孩子的世界与大人不同,如果今后当你紧张到不知如何做父母时,就随孩子自己吧,别打扰她就好。
#365极限挑战日更#第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