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派冷门武学之“吴钩剑”
“吴钩剑”出自金庸《书剑恩仇录》中玉判官贝人龙的趁手兵器,吴钩剑名虽是剑,实是双钩,不过钩头上多了一个剑尖,除了钩法中的勾、拉、锁、带之外,还夹着双剑的路子。双钩不属十八般武器之内,极为阴狠难练,初学时稍有疏虞,不是被月牙护手所伤,便是拗劲掣肘,发不出招,但练成了之后,威力甚大。
贝人龙更不打话,一对吴钩剑分上下两路,左奔咽喉,右刺前阴,向陆菲青攻来。吴钩剑名虽是剑,实是双钩,不过钩头上多了一个剑尖,除了钩法中的勾、拉、锁、带之外,还夹着双剑的路子。双钩不属十八般武器之内,极为阴狠难练,初学时稍有疏虞,不是被月牙护手所伤,便是拗劲掣肘,发不出招,但练成了之后,招数却着实厉害。
“吴钩剑”属于奇门武学,这功夫练出明堂的不多,类似的也只有张翠山的“铁画银钩”。
说到“吴钩剑”要先知道什么是“吴钩”,“吴钩剑”和“吴钩”的差异就在钩头上有剑尖,可以当作剑来使用,同时拥有剑招和钩的技法,使用变化多端且杀伤力大,中者非死即残。
吴钩不是剑,而是更可能是一种刀!所谓“吴钩”,意思是指刀刃为曲线形的吴国刀。这种刀刃呈曲线状的曲刀,是春秋时代由吴王(相传为阖闾)下令制造的。因其锋利无比,所以留下这个美称。据说,曲刀在青铜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由此可见,曲刀的历史悠久,很早以前就在中国的南方广为使用。这是南方的特殊环境所决定的。众所周知,中国南方山岳连绵,植物繁茂,还有很多适于舰船水战的江河湖泊,在这种地理环境下,曲刀当然就成了用于白刃格斗近战的最理想兵器,而且还可以作为采伐和船上作业的工具。
这里可以看出来,“吴钩”的原型其实应该是“镰刀”。而且有出土的实物证明:“吴钩”出土于秦俑一号坑东端长廊部分,为青铜制,钩体如弯曲的镰刀,分身、柄两部分,一次铸成。钩身齐头,截面作枣核形,对开两刃。柄系实心的椭圆体,通长71.2厘米,宽2.3~3.3厘米。
吴钩(历史上也称为金钩)属于青铜器,既非剑,亦非刀,它应该就是钩的一种,不过就是出生在吴越罢了。因为剑的定义是直体双刃,刀则为单刃,而钩一般都是弯形单刃或双刃的。吴钩就符合这样的特征。再一个,在传统的18般兵器里其实也是有钩的,只不过钩的变化要比剑的变化多一些就是了。钩和刀在一开始都不是正规的冷兵器,都是从农具或工具的形状逐渐演变成兵器的,因此,这类兵器的区域特征较为明显,吴钩就是这类兵器里比较典型的一种。
附辛弃疾诗词: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