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秦的主线
01
喜,出生于楚国,是商鞅变法政策下努力经营人生的小民,因为努力学习法典而成为掌管楚国某个城池的小吏,喜的一生见证了:变法的全貌,也因为变法思想,萌生了传承意识,他将自己的一生和法典都记录下来并且保留传承。如果说他家庭的血脉延续是一条线,那秦朝的历史也在这条线上扩展延伸着。
商鞅从魏国逃离的始末。
公叔痤说,如果你不能重用他,那么请马上杀掉它,别叫它离境投奔别的国家,否则魏国必有大患。那时魏国的国君没有办法再听从公叔痤的建议,所以公孙鞅。顺利地逃到了魏国,这时公孙鞅和谐,还没有经历完全的联系。
02
商鞅从魏国逃到秦国之后,得到了孝公的信任准备大刀阔斧的变法改革。当然,各种贵族名门都会反对它,突出一些事件。让贵族间的政治斗争。事件使得商鞅的变法从一开始就变得很难。舌战群儒(一场辩论:依照传统法令vs需要用新的法令)结果。孝公采取了商鞅的建议。
商鞅开始变法大刀阔斧,先立木为信,《商君列传》:“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03
喜一开始只听闻商鞅从魏国出逃,抱着看好戏的心态,后来听说开秦国变法,所以十分关注,再后来几件事情叠加在一起,发现商鞅变法确实有好处。对于之间落没的喜的一家来说也是机会。
喜的老爹抓住这个机会,老爹和爷爷一辈经历第一次变法,原本被旧贵族欺凌的族人和村民利用,检举扳倒之前的土豪,喜的老爹成功上位。喜作为底层小民自此,更加支持变法,也因此努力学习律法,一来保护乡民,二来维稳家族。
后来弊端慢慢浮现,商鞅变法后逐渐丧心病狂,走向极端。
04
坑了朋友魏卬,喜觉得商鞅人品有问题了。虽然楚国战败不全是商鞅的功劳,但绝对也是最后捅刀子的人。
商鞅十年宰相生涯,树敌太多。因为越来越极端的变法手段,和越来越多的政治敌人,喜都觉得商鞅这人要完蛋。
喜想到赵良,商鞅的好友,与百里奚比,商鞅确实望其项背。步入中年的喜开始思考家族退路。
05
商鞅变法的力量初见成效之后,有了很大的国力的提升,于是就开始考虑向外入侵和扩张,引得大国紧张,各小国瑟瑟发抖。
苏秦出场,游说各国,组织抗秦联盟,南北合纵。
张仪出场,境遇与苏秦相反。据说苏秦拉了他一把。传奇友谊。
最开始苏秦选择了秦国,提出兼并天下统一中国,赢驷拒绝采纳。之后去了燕国。向国君燕文工提出了一个策略,却与在赢驷面前提的恰恰相反,燕国一直没有卷入战火,是因为赵国在你们南方做屏障,秦国如果攻击燕国战场,在秦国的千里之外,而赵国的攻击燕国战场却在百里之内,不担心百里之内的祸患,却担心千里之外的祸患,这是错误的想法,应该跟赵国结盟,和平共存,燕国就永远没有灾难。
总之,其余的几个国家。全部被苏秦游说到了,包括韩魏,齐楚燕赵。
特别是楚国,作为楚国人的喜,发现,这种纵横联合的事态,让喜也发现了秦国的危机。一旦联盟达成,秦国危。
06函谷关之战
秦以一敌五。(喜的一家对秦更加佩服)
张仪瓦解联盟,魏退出联盟,靠向秦国。
喜很疑惑张仪怎么活着走出楚王天牢的,
07八国相继覆灭,嬴政吞并六国
喜终于成为大秦编制下的公务员
08
前210年,嬴政带胡亥出游云梦,喜远远见过一面,萌生记录的想法。
兢兢业业做好公务员。
09
又换皇帝了,听说要建阿房宫。喜赶紧把女儿嫁了,安排好儿子们的去处,兢兢业业,不能再做更多事情。只本分的处理治下家长里短。
也愁怎么征粮征人。
10
赵高指鹿为马,喜觉得秦要完犊子了。
亲近的人捅刀子更方便。
喜在死前想着自己的偶像,当时商鞅是想要逃跑的,而且逃跑一次不成功之后,还想要继续逃跑,只不过商鞅与魏国结怨很深,魏国人并没有帮助他,反而给他落井下石,将他捉回了秦国,他这样才无法再逃跑的。可见当时商鞅并不想死亡,只不过是秦国的形势已经容不下他,这才不得不接受死亡的。秦国如此对待商鞅,那么商鞅为什么不像吴起和苏秦那样报复那些想置他于死地的人,其实他也的确留下了一些手段,但是他并不是杀掉那些置他于死地的人,而是要使秦国灭亡。
而在喜看来,自己的偶像形象崩塌了,一个繁荣也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