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长手记 之 教育大于职业

2018-04-08  本文已影响0人  Anmery

知道我要去做园长了,我自己很惊讶。我对教育的碎片化知识,全部来源于自己的育儿中的学习和自我成长史中自我成长的内驱力需求。

我还该知道什么?也许我只知道自己知道什么,并不了解我不知道什么。于是,怎么能更快进入领域,开始相对全面的了解这个行业,成为了我立刻行动的事情。

都说一个好的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不看你在精通的领域有多深,而看你在有限时间内在新领域学习的能力有多少。所以,我开始了一个在身边海选信息的过程。

我要面对的是1.5岁起的幼儿,身边基本没有这样的园所,在还没有了解到能问出问题之前,我跟适龄的幼儿家长(妈妈群的妈妈们)、理念不太相同的园所的幼教管理老师、理念比较近似的幼教专业的任教大学老师以及理念完全相同的三岁以上幼教园所的老师进行了交谈。在不一样角度的交谈中,我能看到当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样时候,大家的观点和感受是非常不同的。

对于家长,我询问了大家关心的问题;对老师,我问了关于流程和细节的情况;对于管理,我想知道管理的质控和人文化实施。每次交谈,我都收获到不一样的感受。

我所在的是一所以蒙特梭利为基础进行改进的园所,所以在自我介绍来意时我会说到我们是蒙氏园,我是来请教的。在跟其中一位在传统园任教十几年并且现在在传统园任管理层的幼教工作老师的沟通中,老师的一句话瞬间引发了我的燃点。老师说,我不了解蒙特梭利,但是蒙特梭利这个体系已经过时了,在我们这里淘汰好久了,不知道为什么你们那里这么热衷这个体系?

我当时一脸懵,淘汰?过时?流行?我回答她说,我们不是热衷,是以之为基准,这样有基调有依托,我觉得教育这东西不是看流行什么,是看教育者看重的是什么。可能我们城市定位没有北上广城市定位那么紧张,竞争没有那么激烈,对孩子的要求里没有那么多入学考试,但是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在目标的基础上应该都是有一定基准的。体系只是依托,企业设计服务产品看的是流程和绩效,教育看的是目标和成长。所以蒙特梭利只是一个依托,我觉得无论是从企宣还是基调来看的话都还是用起来可以的,当然了用的过程中都有改进。

之后,我把这个对话隐去名字头像以后放到了我们的妈妈群里,向妈妈们询问,如果大家选择幼儿园,会看中和考虑什么。大家的回答都很实际,价格,远近,老师对孩子好不好,吃的怎么样。是的,这是家长们要考虑的事情,这是最贴近大家生活的东西。幼儿园是什么体系,什么系统,教什么,在早期筛选中都不重要,在马斯洛需求中亲妈们最看重的还是孩子最基础的那些。妈妈们强烈要求我去问一下现在一线城市流行什么,我确实也想知道,于是去问了一下,得到的回答是,教学大纲。虽然之后她不打算再跟我交谈了,但我瞬间释然了。

这大概是观点和角度不一样所产生的一种错位。我想了解的是流程和态度,而对方想告诉我的,是政策基准。教育都会有一个纲要,这也是一个体系或者系统中为什么会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理论体系。如果没有计划和阶段,松散的陪伴和教学甚至可以在家进行,不需要来到教育机构。我们让孩子来到幼儿园,希望基本有如下几个:

1.生活上得到悉心的照顾;

2.社交上得到与小朋友相处的经验,发展出自己的社交模式;

3.习得适龄的知识和方法;

4.获得良好的自我成长,奠定好内心的基础,发现自己的力量。

大多数幼儿园都可以满足前三点,一般情况下的孩子也都能获得第四点,所以教育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等同的。但是当孩子的在成长中表现出与教学预期不相符的特性时,教育大于教学的感受就在眼前了。

每个孩子对于规则的的遵从度都是不一样的,随着规则的强化和内化,一部分孩子率先接受了规则,并去执行规则。另外一些孩子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更多他能懂的方式来理解规则。理解,内化,遵从,使用,每个人的过程都不同。不一样的孩子,需要不一样的看到,用不一样的方式进行不一样的沟通。在这样的教育中,不是我们去管理孩子,而是我们学习去读懂孩子,用孩子懂的方式跟孩子沟通,达成一致。之后,我们就一起成长了。

孩子不是流水线的产物,孩子的心灵更敏感灵动。我所期待的早期教育,是以孩子为中心的“看到他,协助他”,而不是以教学大纲和里程碑为中心的“任务化,目标化”。所以我们倡导亲密育儿,亲密才能看到。所以我们提出爱与自由,让孩子在心理安全足够的向外延伸发展,发现自己。我相信就这一点来说,这不仅是蒙氏的一个核心点,无论是华德福还是瑞吉欧,都是这样的延伸。理论只是体系,他们的中心,都是人。

传统教育体制,胜在效率高,单位时间内能接受的知识多,适合受教育者多且教学时间紧张的情境。它的高效,为我们带来了功不可没的快速发展。但是用在人类的早期教育上,我想我们可以在没办法改变环境的前提下,加一些什么,让我们的目光更多的,聚焦在“人”的身上。

怎么才能看到人?对于教育者来说,这是费心费神付出情感的过程。如果没办法付出【爱】,教育只是一个职业。职业可以做到标准化,爱却没办法量化。教育本身面对的是不一样的个体,会有很强的疲惫感和无力感,如果教育者仅仅把教育当做一个谋生的职业,而不是一个发自内心热爱的有内驱力的事业,当这些疲惫和无力出现的时候,将没有力量支持我们做到有爱的走下去。

听幼教专业的大学老师说,当她的学生在我们集团三岁以上的蒙氏园所进行在园实习结束想留下时,被家里安排回了家门口的公立园,这位学生多次找她倾诉,学生多次用的词是,难受。她说,她们对待孩子的方式不一样,她们对待家长的态度不一样,她们甚至谈论孩子的方式,都让我难受。

是的亲爱的,我想我了解你的感受。这可能也是我看到那位前辈说出“流行”和“教学大纲”时候我的感受。难过,甚至有点愤怒,更多的是无奈。所以我想了这些,所以我写下来。

下一篇,我想说一下家园共育,引导家长跟孩子一起成长,减少家长焦虑,以及看到家长本身而不是盯着孩子的行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