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中年危机更可怕的是社会职能退化的躺平
今年4月份,一名48岁的高学历且资深的失业男子给上海市长的求助信在网络上爆火,引发热议。
同样,今年11月份,一名45岁高级软件开发师求职无果在中国政府网上的留言被网友发现后,又引发了热议。
热议的现象背后,透露出一个社会痛点,那就是“中年危机”。
我自己也曾面对过这样的窘境。虽说,我个人能力和经历与上面两位差距很大,但是,真的从34岁的再次求职中,感受很深。
人到中年,肩上的担子从来没有减轻过,甚至更加严重,自己却开始感到力不从心。
张爱玲在《半生缘》里说过这样的话
“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确实切中绝大多数人的要害。
那么在这样的困境下,应该如何突围呢?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读书是成本最低的投资,也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当然,每个人读书的目的都不同,有人希望通过阅读来寻找一个答案,有人是为了提升气质,有人是想增长见识,有人则是为了提升专业技能。
总之,只要你读书,这些你应该都能收获到。
我们读过的书,不一定全都牢牢记住,但是读多了、看多了,它们就会慢慢融入我们的潜意识里,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思考方式、待人接物、处事方法等方方面面。
读书,是一件百利无一害的事。我们总能通过读书来积聚力量,给自己铺一条向上攀登的路。
读书的好处,大家都知道,可是真正拿起书来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为什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深切体会。
“生活、工作压力大,琐碎的事情很多、、、、、、”等等众多的自找的自己都觉得是借口的借口。
读书,当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
从社会报道中,我们也看到很多“低能儿”。
只是扎在书堆里,不修边幅,甚至社会化的本能都逐步退化,成了“啃老族”、“躺平人”。
这样的“书虫”,或许并没有真正走进书的世界。他们谋求的,或许是一种形式上的“高冷”。
我始终坚信一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是会改变一个人的气质的。
当今社会,有两项能力很重要,一是演讲能力,一是写作能力。当然这两项都是个体优质输出的集中表现。
有输出,就必须有输入。否则,自己的流量池迟早会干涸。
说到输入,就不得不提到读书。
古人将自己的经验、智慧通过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形成了知识库。
这里面非常宽泛,有营养元素,就有垃圾成分。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必定有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在搭配上自己的躬耕践行,那么,书籍的养分是能快速被转化为能量的。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这是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对读书功能的一个精炼总结。
任何类型的有营养的书籍,都会对人有极强的重塑功能。
回归到我们的话题“中年危机如何突围?”
“沉浸式读书+有意义实践”是一条很好的突围路径。当我们觉得自己被主流社会抛弃时,我们更多的是抱怨,是不甘。但是,几乎很少人进行自省——为什么我在行业内没能成为技能型人才呢?为什么面对新形势,我没能完成职业角色的快速转型呢?为什么我没有一流的口才和表达能力,以致在面试过程中自己都觉得自己无用呢?
当我们真正正视了自身的问题(即使外部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不可逆的变化),同时再以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工作生活方式进行综合实例的二次重组,那么,别说35、45了,就是88,岁月的印痕也难挡你职业生命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