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的解读
我天资愚钝,有些东西总会走入死胡同,或是钻入牛角尖。最近闲来翻翻《传习录》,看看阳明先生的一些问答,有些另类的想法,写来看看。
徐爱是先生的爱徒,老是向阳明先生请教。
“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不可不察。”
“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清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知亦须讲求否?”
对于徐爱的提问,阳明先生一一作了详细地回答。并引出了“心即理”,及“去人欲,存天理”的概念。
阳明心学,就像远处的高山,知道矗立在那儿,但看不真切,一片朦胧。我不喜欢朦胧,总觉得这样有点虚玄,你说你的感悟,我说我的理解,一切都是似是而非,让我非常难受。
所以我总想着按着自己理解去概括一番,让它在我心目中能够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轮廓。按着这个想法,就说说自己另类的想法。
“心即理”,阳明先生也说了,“至善是心之本体”。就好像做一件纯粹是发自内心的东西,不需要考虑,自然而然要做的事,不存在考虑得失的问题。
如一个小孩掉入水中,当你看见了,第一反应就是要把这小孩救上来。这就是纯粹发自内心的发动,而不是考虑之后才决定的。
所以有时我就觉得“心即理”,似乎就是存在自我内心的一种朴素的道德观,相当于动物的本能一样。也好像对待父要孝敬,对待朋友要有忠义一样。就是内心的纯粹,不杂外物的一丝一毫。
那么此心又如何做到纯粹呢?这就需要“去人欲,存天理”来修行。做到了“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心即是天理,但心可能有了灰尘,被蒙蔽了。所以需要去人欲,即去除那些灰尘。而去人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需要修行,修行到怎样的程度,似乎没有答案,也似乎永远没有尽头。当你知道答案了,到尽头了,你可能就是圣人了,也即心即理的程度。
这样绕来绕去的,有点迷糊。所以我又想怎样简单理解“去人欲,存天理”了。去人欲就是要做到无私欲。既然无私欲,就应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有人说何为公平公正,世界本无公平公正,又何来说公平公正呢?不好回答。
所以这理,可以理解为一种是朴素的道德观,一种是基于公平公正的规则制度。内心有道德有规则就是理。如我帮你干活,你为我付酬,是一种道德,但付多少酬会合适呢,这是规则。
与其虚无缥渺的玄虚,还不如制定一些规则来力求公平公正,以此来作为心中的理,我是这样认为的。规则肯定是随着时代的不同会有所变化的。那么“理”会不会也随着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
古人的“理”与现代人的“理”,到底会不会随着代的变化而产生变化?我想肯定会有变化的。就好像古人认为的天圆地方是真理,而现代人都知道那是一个宇宙。也有古代人认为三妻四妾是正常,而现代人,只有一夫一妻是才正常,所以理它也是变化的。
按照这个逻辑,可能就好理解了。制定一套公平公正的体系并努力去执行,这就是“去人欲,存天理”了,内心就按这套体系去做,是不是就“心即理”了。
写着有点像酷吏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