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的悲剧——从《榆树下的欲望》看人欲
悲观主义大师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写道:“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欲望作为动物的一种最基本,最原始的本能存在于生活之中。从古至今,无论东西方,对欲望的讨论都是在表达其是痛苦的根源,也是悲剧的根本原因。然而,生而为人,能有几个是无欲无求的呢?话剧《榆树下的欲望》就恰恰演绎了这种凡人挣扎于情欲和物欲之间的痛苦和悲剧。
《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著名戏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美国第一部伟大的悲剧”。故事是在19世纪美国加利福尼亚淘金热潮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讲述了在美国新英格兰一处田庄中的一对父子和一个女人之间的爱恨纠葛。因为故事发生在两棵大榆树下,本剧由此得名。
七十五岁的凯博特是这片土地的主人。他的一生都在追求财富。他待人冷漠,自私,吝啬并且残暴。对金钱的欲望驱使着他逼迫前两任妻子像牲口一样劳作,把他的儿子们当作仆人和奴隶。在他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是比金钱更加重要的,他活着的全部意义就是占有,就算是死亡他也要将财产全部带走——“我要活下去,要永远的活下去,要是我办不到,在我临死的时候,我会放一把火,看着它烧掉。这里每一棵麦穗,每一棵树,直到最后一根草!我会看着,看着一切都随我死去,没有人能占有曾经属于我的东西。”然而,在凯博特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孤独的,纵使他拥有很多爱的载体——两任妻子,三个儿子——可他却从来不知道爱的滋味,于是他又迎娶了第三任妻子艾比,一个比他小四十多岁的女人。
开博特的儿子们也同样处在物欲的支配之下。同父异母的兄弟间互相争夺财产,大家对此也都心照不宣。伊本用计骗走了他的两位哥哥彼得和西蒙,让他们去追逐加利福尼亚的“金子”,而自己却留在农场,任父亲欺压霸凌,只为了夺回本属于她母亲的土地。继母艾比的到来,让伊本为母亲复仇的怒火熊熊燃烧,在物欲与情欲的作用下,与继母发生了奸情。
艾比是一个漂亮丰满的女人,“她的身上有一种骚动,野性和不顾一切的气质。”她从小就是孤儿,她的生活充满了悲剧和贫苦。她渴望能有拥有土地,拥有自己的财富,于是她嫁给了凯博特,希望能从他的手中继承土地。可是凯博特的吝啬让她感到绝望,她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够为凯博特剩下一个儿子。而他此时也爱上了伊本,最终在情欲的驱使下为伊本生下了一个男婴。
对于这个男婴,不知情的凯博特以为是自己的孩子,便对伊本说,他所有的财产都要留给艾比和她的孩子。这让伊本意识到自己被艾比利用,他认为艾比引诱自己仅仅是为了夺走本属于他的土地,而不是真的爱他——“她把什么都要一口吞下。”他开始对艾比由爱转恨。而艾比为了证明她是真的爱伊本,并没有利用他,亲手杀死了他和伊本的孩子。
当伊本得知艾比杀死了他们的孩子后,愤怒冲昏了伊本,他通知了警察。然而在警察到来前,他意识到自己有多爱艾比,于是回到艾比身边,与她一同等待着警察的逮捕。
奥尼尔认为“人生就是一出悲剧,由各种欲望导致的悲剧。”《榆树下的欲望》中就设计了人们对于财富追求的物欲,同时物欲也导致了情欲的悲剧。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人类的信仰,人类处于一种“不可思议的,痉挛性的文明中,到处是慌张,混乱和斗争。”信仰的幻灭使得人们对金钱和物质愈加崇拜。尼采用“上帝死了”来形容这个信仰缺失,物欲横流的时代。《榆树下的欲望》就再现了信仰缺失下人们对于金钱的崇拜,深刻揭示了被物欲,情欲与各种欲望支配下的人们的生活。虽然故事的最后是情欲战胜了物欲,让这个故事得到了升华,但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终归都是欲望。无独有偶,《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对拥有黛西有着强烈的欲望,而正是这种欲望将其一步一步地拉像了自我毁灭的深渊,成就了一个悲剧。人类在欲望的世界里挣扎,同时对欲望的盲目追求导致的悲剧不断上演,这是人的本性,无论如何都无法避免。
老子讲“人之大患有我身”,意思就是说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有了身体,而有了身体就有了欲望。每个人都不可能做到无欲无求的境界,特别是在如今这个没有信仰的时代。村上春树在《斯普特尼克恋人》中用“简直像蝉壳”来形容人脱离了欲望的状态。影响与说服大师拿破仑·杨庭也认为“人是欲望的产物”,没有欲望的人就像没有灵魂的躯壳,行尸走肉般存在于世间。可我们不得不要面对一个事实,在中国古代的伦理思想中,人欲的善恶作为最基本的问题被反复讨论。宋明理学时期关于人欲的讨论甚至走向了一个极端,即朱熹所主张的“存天理,灭人欲”。朱熹认为的人欲是“心之疾疚”,也就是说人欲是被物质的欲望所蒙蔽或迷惑产生的恶念。很长一段时间内,人欲作为邪恶的化身被节制或被压抑。到19世纪西方非理性思潮发展时,人欲才开始作为人类的本性得到正视。叔本华认为“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我们的社会就是在这种满足欲望的无聊以及无法满足的痛苦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对欲望不理解,人就永远不能从桎梏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如果你摧毁了你的欲望,可能你也摧毁了你的生活。如果你扭曲它,压制它,你摧毁的可能是非凡之美。”印度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认为,人不应该压制自己的欲望,而欲望也没有所谓的善恶之分,只是人们不理解欲望,难以从人生的悲剧性中得到解放。反观《榆树下的欲望》无论是物欲也好,情欲也好,本无善恶对错之分,如果艾比真的是利用伊本也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已,也是无可厚非。然而悲剧就在于人对欲望的不理解和盲目追求上,无论是伊本对土地财富的念念不忘而由爱生恨,还是艾比对情欲的苦苦追求而酿成杀子悲剧,都是对欲望盲目追求的结果。
叔本华说,“人受两种力量支配:欲望和理智。欲望就像是一个有眼睛的瘫子,理智就像是一个身强力壮的瞎子,理智的肩膀上背着欲望,欲望指挥理智前进的方向。”人终究无法摆脱自身的欲望,我们能够做的也只有控制我们的欲望,寻求于理智的指引,以避免或减轻盲目追逐带来的悲剧。
不得不承认,如今的社会发展如此之快,很大一部分得益于人类对满足欲望的追求,甚至可以说欲望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然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欲望也会是人类走向自我毁灭的原动力,就像艾比和伊本,就像盖茨比。
笔者后记:本文集中了各个时期各个名家对欲望的观点。笔者并不敢轻易表态。但是在最后笔者想谈一谈对这个话剧的感想。
悲剧,无疑是一个悲剧,但是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很美的悲剧,至少不会像《了不起的盖茨比》那样让笔者对人性感到绝望和无助。艾比,是笔者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她物欲和情欲的释放无不彰显了女性开始走向独立与自由。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女性开始担任家庭教师,或者秘书,报社记者等等,女性开始以社会的一份子参与到社会的生产发展中去,这对女性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解放。故事中的艾比就是这样一位从由家庭的劳苦解放的女性,她开始追求自己想要的财富,自己的爱情,她这种极端的欲望释放正是长期被压制的结果,她在自己的欲望中得到了解放。虽然最后是一个悲剧,但是笔者很敬佩艾比敢于释放自己欲望的勇气,这与凯博特前两任的妻子都不一样,她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在看剧的时候,笔者总有一种恍惚间走进剧中,爱上艾比的错觉。嗯,或许我是真的爱上了艾比,只是她只是一个虚构。之所以从欲望的角度去写这篇观后感,是因为笔者屡次陷入艾比的情欲中无法自拔。对于物欲,笔者并没有什么强烈的追求,就像海明威所说“我穷尽一生就是为了证明人远比你想象的需要的更少。”而对于情欲,笔者有着一种近乎疯狂的执拗,由此我在艾比身上看到了自己。她为证明自己的爱而亲手杀死自己的孩子时,笔者第一次被这艾比的爱所震撼,原来人欲可以支配人促成如此的悲剧。
至于凯博特,我对他更多的是同情,纵使他尖酸刻薄,吝啬残暴,视财如命,但他终归想要被爱,可却从来没有得到过,或许是因为他从来没有付出过爱的原因吧。当他看着比他小四十多岁的艾比说出“春天来了,我却老了”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笔者实在是很难体会。
还有伊本,他身上有很强的恋母情结,他懦弱胆小,有时在想艾比究竟爱他什么呢?也许就像艾比说的那样,他们身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无论是无法阻挡的情欲还是对土地财富渴望的物欲。笔者讨厌他,但最后伊本回到艾比身边时这种讨厌又消失了。奥尼尔曾经对伊本和艾比的爱情感到遗憾,但是笔者觉得这样真的结局已经很完美,至少他们最后还是相爱了。
这部剧要表达的实在是太多了,笔者能力有限,无法和盘呈现,所以强烈推荐喜欢戏剧的朋友有机会一定要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