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迷茫又焦虑,该何去何从?
近期有网友问到:五线谱,年轻人新进入一个公司平台,需要抱有什么样的心理准备,如何成长并获得成就呢?
这个问题包含两个信息:
年轻人、新人应该抱着怎样的心理准备加入一家公司?
在新的公司应该如何快成长并获得成就?
随着就业环境和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很多的同学和你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就业困扰。如果你已经过五关斩六将,拿到了心仪公司的offer,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踏出了一大步。
01
考上大学是人生中的关键点,择业也可以是人生的转折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即将加入一家公司或者平台,面对许多的未知,我建议你从这几个方面去做好心理准备:
1、做好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
大学是一个相对单纯而简单的环境,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我们每天跟老师、同学交流互动,人际关系相对稳定,在经济上也有父母的支持。
而到了企业中,环境变得比较复杂,你会和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人共事,上有领导给你指导、分配任务,左右有同事需要和你协作配合,不能还像读书时任性或者依赖别人,你需要从学生的角色,转变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人”了。
2、提前认清自己的优劣势
在学校,我们唯一的任务是学好考好,拿到满意的成绩。
步入职场,我们已经是独立的个体,完成每一项任务,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结果,都需要我们自己来承担。所以我们要对自己有全新的认知,不好高骛远,客观的评价自己,从实际出发,分析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有意识的扬长避短,虚心的向职场老人请教和学习,毕竟前辈的经验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3、做好吃苦的准备,主动挑战
学校里的学习是老师在带领我们,我们都是被动的在获取知识。而工作中,企业需要我们具备各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被动获取肯定是不可取的,我们需要主动出击,去提升所在职位所需的无论硬性还是软性的能力。
比如,有的同学从事互联网产品专员岗位,他需要具备很好的逻辑性,熟悉常用的原型设计工具,熟练运用办公软件及数据分析,快速了解行业发展的整体态势,知己知彼,同时要跟业务方、技术方紧密配合,他还需要具备极强的沟通能力和协作意识。这些能力不是天生自带,而是要通过我们有意识的,刻意的练习才能具备的。
02
进入新公司以后,我们想要快速成长,并且获得成就,可以从以下几点去着手。
1、持续保持工作的热情
刚入职场,一切的东西对我们来说都很新鲜。精力充沛,热情高涨,对于很多任务都跃跃欲试,想表现和证明自己,这种状态是值得提倡的。但有时候会遇到付出了努力没有得到想要的回报的情况,可能是工作方向的问题,也可能是公司业务调整的问题,导致自己做了很多无用功,慢慢丧失了自己的斗志。
我们所熟知的大润发,被阿里巴巴收购时,创始人挥泪离场:我战胜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正如他所说,时代发展的巨轮滚滚向前,不提升、不改变就会被时代狠狠的抛弃,企业面临的是越来越严峻的压力和挑战。
而我们作为企业的参与者,也需要认清这个残酷的事实。所以,不要总是怀有玻璃心,一受打击就退缩,一受委屈就放弃。无论哪个行业最后成功的人,你都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对自己的工作一直充满了热情。热情能让你在艰苦困难时给你力量,能在别人说你不行的时候,发自内心的说:我行。
2、利用好学习的“复利效应”
有一个朋友,毕业以后就去了一家事业单位,工作非常轻松,上午忙完工作,下去就看看报纸,和同事唠唠嗑、喝喝茶,每天6点准时打卡下班,到家后不是刷抖音、打游戏就是在追电视剧。有人特别羡慕:这种安稳的日子多好呀。
可是过了几年,结了婚生了孩子,经济压力与日倍增,内部的升职加薪没有他的份,想辞职去一家高薪的企业,却屡遭拒绝。虽然有着几年的工作经验,但面试官给到的评价是:专业能力还停留在毕业生的水平,没有任何职业建树和亮点。
在我们的工作中,很多人只是埋头苦干,忙于在繁琐事务中应付周旋,根本抽不出时间去看书,去学习,这种状态实则可怕。爱因斯坦曾说过:“复利”是世界上第八大奇迹,凡事能摸透它的人就能赚,而琢磨不透的人就会亏。”复利不仅仅存在于金融领域,我们日常的工作和学习同样如此,除了输出,我们更应该重视的是输入。
查理芒格是巴菲特的黄金搭档,身上永远带着书,走到哪看到哪,通过不断的学习,形成了思维模型的复式框架。
什么是思维模型的复式框架呢?跨学科、跨领域,每天学习一个知识点,或者掌握一个小技巧,哪怕只有1%的增长,一年下来,总增量也会达到接近原来的38倍,随着时间不断积累,你能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融汇贯通,重新排列组合,你在工作中的解决方案会越来越多,做事情的速度会越来越快,你的收获也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3、避免陷入“思维的陷阱”
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有些人在职场看起来很努力,但是仍旧平庸,为什么有的人在残酷的职场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攀上领导者位置或者成为合伙人呢?
其实,平庸的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被拖入了“思维的陷阱“中。
01 无知还不自知
猎豹移动CEO傅盛曾写过一篇文章,他提出:认知,是人与人之间唯一的本质差别。人的认知分为四种: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道自己知道
不知道自己知道
第一种是自以为是的认知,能力欠缺的人,无法正确的认识到自身不足,总沉浸在自己营造的虚幻优势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而停滞不前;第二种和第三种是处在认知的形成及强化中,还需要一些时间和过程;第四种是认知的最高境界,不知道自己知道,处于这种阶段的人往往是非常优秀的人,他们永远保持一颗空杯的心态,坚信大趋势,对内升级,对外求教。
02 习惯什么都“靠自己”
很多人坚持“什么都不如靠自己”,上学的时候,大部分确实是要靠自己,有好的老师引路当然很好,没有好的老师,一个人刻苦努力也能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把书读好。
而职场不是单打独斗的竞技场,不能只依靠自己的本领去发展,必须要学会借势。借的是别人的“时间”势,借的是别人的“资源”势。
比如最近你负责的一个投标项目,需要打印、复印大量的材料,你一个人不吃不睡要忙活两天,而你邀请部门或者跨部门同事来帮忙,一天就可以搞定;恰巧你参加展会认识的一个朋友,曾经运作过这家公司的投标项目,深知其中的套路,给了很多意见帮助你,让你达到了事半功倍。
力学之父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他说:我之所以看的比别人更远一点,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因此,懂得借势的人,职场路会越走越顺,越走越宽。
03 无法快速看透事情的本质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泛滥的社会,大量的信息涌入我们的脑海,导致我们的逻辑能力、思考能力越来越差,成为人云亦云的泛泛之辈。
我很喜欢的电影《教父》,里边有一句话非常经典:花半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举个例子,我们做年终总结,往往会陷入一个流水账怪圈:今年完成了多少个项目,组织了多少场活动,刷刷刷的写了一大堆,把自己感动了一通,看似忙得不亦乐乎,实则“有苦劳没有功劳”。在领导看来是完全抓不住重点,他最关心的,是你做了这么多事情后,取得的成果和对公司的贡献是什么。
能够一眼看透事情本质的人,习惯性保持独立思考,快速识别出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也能透过眼花缭乱的障碍物,看清世界的真相。
人生有许许多多的困惑和难题,唯有坚定不移、脚踏实地的走下去,才能慢慢找到生命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