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围观汉朝 刘邦立汉(54 烧毁栈道)
分封尘埃落定,十八路诸侯向项羽谢恩,互相话别后就前往自己的封地了。刘邦也准备启程前往汉国。这一路会发生什么烦心事吗?宝宝们,画卷已经展开,请赶快过来围观吧。
就要离开关中了,刘邦心里有万分不舍,我率先征服了关中,对这片土地饱含深情,总有一天,我要杀个回马枪,重新把这片土地打下来。他整兵列队,清点了一下兵力,看着如长龙一样望不见尾巴的队伍,一股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西征伊始之时,这支队伍仅有一万余人,如今已增长了十倍,说明事在人为,只要我撸起袖子加油干,兵力还会持续增加……
美好的设想让人心情愉悦,当他正要出发之时,当头挨了一记闷棒。项羽派人传令过来:汉国的领土不大,需要的士兵不多,三万足矣,多出来的全部留下来。
项羽防刘邦居然防到了这种地步。刘邦非常气愤,但这次很好地控制住了情绪,心如雷霆面若静湖。他乐观地想,反正都遭到了打压,也不怕被打压到尘埃里。收拾好心情,刘邦带兵踏上了去程。
离咸阳渐行渐远,山路越来越多,空气也愈加清新。刘邦惊喜地发现,队伍比刚出来的时候长了许多,蜿蜒绵长看不到尽头,他停下来让各将领清点人数,不清不知道,一清吓一跳,这一清,居然发现多出来好几万士兵。这些士兵都是自愿跳槽过来的,跳槽的原因让刘邦倍感欣慰,他们看到了刘邦在关中的举动,认为他是忠厚长者,是正义的化身,跟着他前途无量,就在途中找机会离开了旧主,加入了汉军。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感谢你们,这是雪中送炭啊,我由内而外感到温暖,我一定不会辜负你们对我的信任,我一定要带你们走向灿烂的明天。
行军继续,他们的目的地是汉国的都城,即位于汉中郡的南郑(今陕西汉中市南郑区)。当他们步入汉中之时,刘邦的心情跌入了谷底。究其原因,不是因为山路难走,他的脚掌磨出了一个个亮晶晶的水泡;也不是因为一些士兵克服不了一路的艰辛,悄无声息地逃离了队伍;而是因为一个人的辞行,张良,这位天下最优秀的谋士,在向他殷殷道别,马上就要离他而去。
张良是韩国的丞相,是刘邦向韩王韩成借用的人才。张良心里想着的,念着的,全是韩国,他迟早是要走的。在被借用的这段时间里,他不辱使命,发挥了最大的效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他协助刘邦取得了西征的胜利;用自己和项伯的交情,他阻止了项羽对刘邦的用兵;用自己的果敢无畏,他协助刘邦从鸿门宴虎口脱险;用自己的能言善辩,他说服项伯为刘邦争取到了汉中郡的全部土地。
反秦落下了帷幕,张良要回去建设韩国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他已经把刘邦送到了汉中,必须向刘邦辞行了。他其实也舍不得刘邦,他怕一直跟着刘邦走下去,忘记了光复韩国的初心,韩成正在等他,他一定要回到自己的君主身边。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刘邦心如刀绞,万分不舍。在事情的重大决策上,他已经相当依赖张良了,张良已经成了他的左右手,在没有张良的日子里,他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头脑发热,听取一些糊里糊涂的建议,做出一些荒诞不羁的决策,比如前些日子封锁函谷关,阻挡诸侯联军入关这样的蠢事。
强扭的瓜不甜,即使万般不舍,刘邦也不会把张良强行留在身边。张良的心已经飞走了,留下来也是一具躯壳,不会尽心尽力地为汉国的前途出谋划策。顺着他的心意,他对刘邦还会留一份情谊。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张良,你放心去飞吧。人聚人散皆是缘分,如果缘分未尽,我们又能重逢。临走之时,看着踩在脚下的这条蜿蜒绵长的栈道,张良灵机一动,为刘邦献上了一个锦囊妙计:放一把大火,烧毁这条栈道。
栈道是凌空铺设在悬崖峭壁之间的木板路,它把山路变为了平地,方便了人们在大山里的行走。他们脚下的这条栈道名叫褒斜道,是战国时期修建的,长达二百三十公里,蜿蜒曲折地贯穿了整个秦岭,有效地连接了关中和汉中两地,是来往两地的人们最常走的,也是最便捷的一条栈道。
此计有两个目地,一是麻痹项羽,让项羽以为刘邦要在汉国终老此生了;二是保证汉国的安全,切断其他诸侯国的军队通往汉国的捷径。如此一来,汉国就可以安安心心地在秦岭的阻挡下养精蓄锐;一旦时机成熟,汉军就通过其他被人们遗忘的栈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出来。
刘邦依计行事,待张良原路返回之后,立即就放了一把大火,大火伸出炙热的火舌,把褒斜道烧得面目全非,大火放出滚滚的浓烟,熏黑了山体,飘向了大山外面。
项羽和范增看见了,乐了,殊不知,这只是刘邦打出去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