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们(二)
上学前的三个故事(补记)
在准备写我的那些小学老师的时候,我用了“清贫”这个标题。写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心神不宁,总觉得少了什么。
清贫,对现代的年轻人来说,都没有太多的感觉。但是,我的记忆中,对饿和清贫特别的恐惧。甚至十几年前,还嘱托自己的大舅,帮我在老家存点粮食。
说发生在上学前的三个小故事,这些小故事我记忆终身。
第一个小故事 “吃”的故事。
我老家是以槐树命名的,简称槐庄。离槐庄大约1公里,是一条通向长江的小河。小河边的村庄,就叫柳庄(不是真名),那个庄子以打鱼和种田为生。每年洪水季节,庄子里面的人都要向我们北边的山坡上迁移。家家清贫,是最贫穷的一个村。
上世界60-70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村子里有一户打鱼人家,夫妻两个带一个小孩,孩子估计也就一岁左右。过年了,家里实在没钱,只好买了一副猪大肠过年。
初一的早餐,夫妻两个煮了这幅猪大肠,同时下了一些面条。女人煮好后,就给孩子穿衣服去了,边走边告诉男人:“大肠煮好了,你先吃吧”。
男人先盛了一碗,很快吃完了。就对女人说:“你还不吃吗?”。小孩起床,又是屎又是尿的,女人就说:“你继续吃吧,我还要一会儿”。
男人又吃了一碗,仅有的两碗猪大肠被吃完了。女人忙完后,看到锅内仅有一些稀稀拉拉的面条。什么也没有说,把小孩递给男人啊,让他带孩子到外面玩。
看女人上床睡了,男人就带着孩子,出去了。回来的时候,女人就吊死在床前的窗檐上。那是大年初一的上午。
我小的时候,父亲给我讲了好多回,这个故事。
(二)借鸡腿
我隔壁大嫂的外婆,驻在我们邻村。
那时候,家里来客人,需要上点“硬”菜。那时候,都是两间破草房,哪有什么好吃的。
于是,就有一种习俗,借鸡腿。客人来的时候,下一碗面条,配两个鸡蛋,一个鸡腿。因为鸡腿是借的,所以就将鸡腿上栓一根红线,漏在碗边,以委婉地告诉客人,这个鸡腿不能吃。
这一天,家来了一个外地人,不知道习俗。老太太照例准备了上述的套餐,结果那人将鸡腿吃了。
可怜的老太太,只好将家中唯一生蛋的老母鸡宰了。一个鸡腿还给别人,另一个鸡腿晚上放碗里的时候,又被吃了。
没有办法,老太太一个开春,都是在和邻居借点盐过日子。(以前,就靠那只生蛋的鸡,换点盐)。
第三个故事更惨烈,等我有空的时候,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