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猫-陶渊明《移居》二首
<诗书优游>
诗书优游国学分享交流活动是一项由家长与学生新发起的活动,在活动中主播们将按照固定的频率分享诗词、历史、古典小说、文学常识的知识,将国学传统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将古老的华夏文明传承下去。活动从2018年3月25日开始,目前有数十听众与主播共同交流。我是诗词主播猫猫。
诗书优游国学分享交流台
猫猫诗词学习分享
🐱猫猫频道简单介绍💗
大家好,我是猫猫。这几个月,我将会每次向大家分享一个主题,每个月分享两个相近的主题,让我们对某一方面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本月我们要说的小“主题”是:诗意地活着。
一个“主题”是这个运作的:我将会带头分享一个主题中的一/二首诗词或一/两个相关的例子。
大家好,我是诗书优游国学分享交流群的主播猫猫。
不知不觉,又到了一年中将近末尾的时候。每到这个时候,忙碌的工作者们都会拼命地赶工、学生们都要准备好好复习期末考试,非常焦急。经常便有人感叹:要是能够活得惬意、富有诗意该多好呀!“诗意的栖居”似乎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的一种“奢望”,似乎“诗意的栖居”是那么的美好,同时又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提到“诗意的活着”,人们不免会想到将“隐居”发扬光大的陶渊明,纷纷感叹他所在的高境界。其实,如果你愿意,你也可以成为“现代陶渊明”。不信?那就请和我一起看看陶渊明的《移居》二首吧!
喜马拉雅音频《移居》二首
《移居二首》是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从园田居迁居至南村不久后创作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均写与南村邻人交往过从之乐,又各有侧重。其一谓新居虽然破旧低矮,但南村多有心地淡泊之人,因此颇以能和他们共度晨夕、谈古论今为乐。其二写移居之后,与邻人融洽相处,忙时各纪衣食,勤力耕作,闲时随意来往、言笑无厌的兴味。整个作品充溢着温暖与欢欣的气氛。
咱们先讲其一。
《移居》其一
陶渊明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先来疏通文意。第一句“昔欲居南村”中的南村,很明显是一个地方,这是哪里呢?历史学家们对“南村”的解释不同,我比较认同的是在浔阳城下(江西九江)(见《陶渊明诗笺注》)。下一句“非为卜其宅”,卜宅是什么呢?字面意思,占卜问宅之吉凶。这两句是说从前想迁居南村,并不是因为那里的“风水”好。
下一联说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素心人就是指心性纯洁善良的人。数就是指屡。晨夕就是朝夕相见。比如我对我的爱人(当然了我还没有···)说我“乐与数晨夕”就是说我愿意和你每天生活在一起啊亲爱的。这两句是说听说南村有很多朴素的人,自己乐意和他们朝夕共处。
接着讲“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怀此是抱着移居南村这个愿望。颇有年很简单,就是已经有很多年了。兹役是这种活动,在这个语境下表示移居。从兹役:顺从心愿。这两句是说多年来怀有移居南村的心愿,今天终于实现了。
下一联“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蔽庐就是破旧的房屋。何必广,何须求宽大。蔽床席:遮蔽床和席子。取足床席:能够放一张床一条席子就可取了。
接着,“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邻曲,及邻居,指殷景仁、庞通等,即所谓“索心人”。据他的《与殷晋安别》诗云:“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可见殷景仁当时曾是他的邻居。抗一般的通行翻译时通假字,通亢,高的意思。抗言就是抗直之言,也就是高谈阔论或高尚其志的言论。在昔:指往事。抗言谈在昔,就是一起大聊咱们当年的事情呀!这两句是说邻居经常来访,来后便高谈阔论往事。
最后一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析就是剖析文义。魏晋时候的人喜欢辩难析理,陶渊明也不免有这种爱好。所谓析义,主要是一种哲学理趣,与一般分析句子的含义不同。这两句是说共同欣赏奇文,一起剖析疑难文义的理趣。
疏通了大意,咱们再来看这首诗的高明之处。
前四句:“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追溯往事,以“昔”字领起,将移居和求友联系起来,因事见意,重在“乐”字。古人迷信,移居选宅先卜算,问凶吉,宅地吉利才移居,凶险则不移居。但也有如古谚所云:“非宅是卜,惟邻是卜。”(《左传·昭公三年》)陶渊明生活在“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的时代,对充满虚伪、机诈、钻营、倾轧的社会风气痛心疾首,却又无力拨乱反正,只能洁身自好,归隐田园,躬耕自给。卜居求友,不趋炎附势,不祈福求显,唯择善者为邻,正是他清高情志和内在人格的表现。
中间四句写“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由卜居初衷写到如愿移居,是诗意的转折和深化。不求华堂广厦,唯求邻里共度晨夕,弊庐虽小,乐在其中,诗人旷达不群的胸襟,物外之乐的情趣不言而喻。在对住房的追求上,古往今来,不少有识之士都表现出高远的精神境界。孔子打算到东方少数民族地区居住,有人对他说:那地方太简陋,孔子答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杜甫流寓成都,茅屋为秋风所破,愁苦中仍然热切呼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推己及人,表现出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刘禹锡为陋室作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其鄙视官场的卑污与腐败,追求高洁的品德与志趣,在审美气质上,和陶渊明这首诗有相通的一面。
最后四句:“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具体描写得友之乐。诗中所说的友人,多是读书人,交谈的内容自然不同于和农民“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限于农事,而带着读书人的特点和爱好。他们一起回忆往事,无拘无束,毫无保留地交心,他们一起欣赏奇文,共同分析疑难的文义,畅游学海,追求精神上的交流。诗人创作《移居二首》时,正值四十六、七岁的中年时代。这是人生在各方面非常成熟的时期。中年的妙趣和魅力,在于相当地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而且也愿意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和读陶渊明归田以后其它作品一样,《移居》给人的感受是鲜明而强烈的:他深深厌恶着黑暗污浊的社会,鄙视丑恶虚伪的官场,但他并不厌弃人生。在对农村田园、亲人朋友的真挚爱恋中,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生命的归宿,心灵的慰安和休息。高蹈、洒脱而又热爱人生,恋念人生,独特而亲切的情调,情趣与理趣共辉,陶渊明其人其诗的魅力,首先来自对人生与自然的诗意般的热爱和把握。
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向来以朴素平淡、自然真率见称。这种独特的风格,正是诗人质性自然的个性的外化。陶诗淡而有味,外质内秀,似俗实雅的韵致,在《移居》一诗中也得到生动地体现。
读完了第一首诗,咱们再来看看《移居》的第二首诗。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仍然是首先通晓文意。
第一联“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大意是说春秋多晴朗天气,恰好登高赋诗。
接下来“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斟是盛酒于勺。酌是盛酒于觞。斟酌合起来就是倒酒而饮,劝人饮酒的意思。这两句是说邻人间互相招呼饮酒。
下一联“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农务就是咱们平常说的农活儿。辄(zhé):就。相思:互相怀念。这两句是说有农活儿时各自回去耕作,有余暇时便彼此想念。
第四联“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披衣:披上衣服,指去找人谈心。厌:满足。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谈谈笑笑永不厌烦。
第五联“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此理:指与邻里过从畅谈欢饮之乐。理:义蕴。将:岂。将不胜:岂不美。兹:这些,指上句“此理”。这两句是说,这种邻里之间过从之乐岂不比什么都美?不要忽然抛弃这种做法。
最后一联说: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纪:经营。这两句语意一转,认为与友人谈心固然好,但应当自食其力,努力耕作必有收获。
接下来,我们再来品析这首诗。
前人评陶,统归于平淡,又谓“凡作清淡古诗,须有沉至之语,朴实之理,以为文骨,乃可不朽”。陶渊明生于玄言诗盛行百年之久的东晋时代,“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乃诗坛风尚,故以理为骨,臻于平淡皆不为难,其可贵处倒在淡而不枯,质而实绮,能在真率旷达的情意中化入渊深朴茂的哲理,从田园耕凿的忧勤里讨出人生天然的乐趣。读陶诗《移居》其二,即可知此意。
全诗以自在之笔写自得之乐,将日常生活中邻里过从的琐碎情事串成一片行云流水。首二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暗承第一首结尾“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而来,篇断意连,接得巧妙自然。每遇风和日丽的春天或天高云淡的秋日,登高赋诗,一快胸襟,历来为文人引为风雅胜事。对陶渊明来说,在柴桑火灾之后,新迁南村,有此登临胜地,更觉欣慰自得。登高不仅是在春秋佳日,还必须是在农务暇日,春种秋获,正是大忙季节,忙里偷闲,登高赋诗,个中趣味决非整天悠哉游哉的士大夫所能领略,何况还有同村的“素心人”可与共赏新诗。所以士大夫常有的雅兴,在此诗中便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这两句用意颇深却如不经意道出,虽无一字刻划景物,而风光之清靡高爽,足堪玩赏,诗人之神情超旷,也如在眼前。
移居南村除有登高赋诗之乐以外,更有与邻人过从招饮之乐:“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过门辄呼,无须士大夫之间拜会邀请的虚礼,态度村野,更觉来往的随便。大呼小叫,毫不顾忌言谈举止的风度,语气粗朴,反见情意的真率。“相呼”之意可能是指邻人有酒,特意过门招饮诗人;也可能是诗人有酒招饮邻人,或邻人时来串门,恰遇诗人有酒便一起斟酌,共赏新诗。杜甫说:“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诸般境界,在陶诗这两句中皆可体味,所以愈觉含蓄不尽。
当然,人们也不是终日饮酒游乐,平时各自忙于农务,有闲时聚在一起才觉得兴味无穷:“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辄披衣,言笑无厌时。”这句既顶住上句招饮之事,又引出下句相思之情。忙时归去,闲时相思,相思复又聚首,似与过门相呼意义重复,造成一个回环,“相思则披衣”又有意用民歌常见的顶针格,强调了这一重复,使笔意由于音节的复沓而更加流畅自如。这种往复不已的章法在汉诗中较常见,如《苏武诗》、《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等,多因重叠回环、曲尽其情而具有一唱三叹的韵味。陶渊明不用章法的复叠,而仅凭意思的回环形成往复不已的情韵,正是其取法汉人而又富有独创之处。何况此处还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诗意的深化。过门招饮,仅见其情意的真率,闲时相思,才见其友情的深挚。披衣而起,可见即使已经睡下,也无碍于随时相招,相见之后,谈笑起来没完没了,又使诗意更进一层。如果说过门辄呼是从地邻关系表明诗人与村人的来往无须受虚礼的限制,那么披衣而起、言笑无厌则表明他们的相聚在时间上也不受俗态的拘束。所以,将诗人与邻人之间纯朴的情谊写到极至,也就将摒绝虚伪和矫饰的自然之乐倾泻无余。此际诗情已达高潮,再引出“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的感叹,便极其自然了。这两句扣住移居的题目,写出在此久居的愿望,也是对上文所述过从之乐的总结。不言“此乐”,而说“此理”,是因为乐中有理,由任情适意的乐趣中悟出了任自然的生活哲理比一切都高。从表面上看,这种快然自足的乐趣所体现的自然之理与东晋一般贵族士大夫的玄学自然观没有什么两样。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说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似乎也可以用来解释陶渊明《移居》其二中的真趣所在。但同是“人之相与”、“欣于所遇”之乐,其实质内容和表现方式大不相同。东晋士族自恃阀阅高贵,社会地位优越,每日服食养生,清谈玄理,宴集聚会所相与之人,都是贵族世家,一时名流;游山玩水所暂得之乐,亦不过是无所事事,自命风雅;他们所寄托的玄理,虽似高深莫测,其实只是空虚放浪的寄生哲学而已。陶渊明的自然观虽然仍以玄学为外壳,但他的自然之趣是脱离虚伪污浊的尘网,将田园当作返朴归真的乐土;他所相与之人是淳朴勤劳的农夫和志趣相投的邻里;他所寄托的玄理,朴实明快,是他在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之后悟出的人生真谛。所以,此诗末二句“忽跟农务,以衣食当勤力耕收住,盖第耽相乐,本易务荒,乐何能久,以此自警,意始周匝无弊,而用笔则矫变异常”。结尾点明自然之乐的根源在于勤力躬耕,这是陶渊明自然观的核心。“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人认为人生只有以生产劳动、自营衣食为根本,才能欣赏恬静的自然风光,享受纯真的人间情谊,并从中领悟最高的玄理——自然之道。这种主张力耕的“自然有为论”与东晋士族好逸恶劳的“自然无为论”是针锋相对的,它是陶渊明用小生产者朴素唯物的世界观批判改造士族玄学的产物。此诗以乐发端,以勤收尾,中间又穿插以农务,虽是以写乐为主,而终以勘为根本,章法与诗意相得益彰,但见笔力矫变而不见运斧之迹。全篇罗列日常交往的散漫情事,以任情适意的自然之乐贯串一气,言情切事,若离若合,起落无迹,断续无端,文气畅达自如而用意宛转深厚,所以看似平淡散缓而实极天然浑成。
由此可见,作诗以理为骨固佳,其尤贵者当善于在情中化理。晋宋之交,玄风大炽,一般诗人都能谈理。山水诗中的谈玄说理成份多为后人所訾议,而产生于同时的陶渊明田园诗中亦有不少谈理之作,却博得了盛誉。原因就在刚刚脱离玄言诗的山水诗多以自然证理,理赘于辞;而陶诗则能以情化理,理入于情,不言理亦自有理趣在笔墨之外,明言理而又有真情融于意象之中。这种从容自然的境界,为后人树立了很高的艺术标准。再谈谈我自己的感受,我们宣扬要“返璞归真”要“文辞不华丽,质朴而又清丽”,说的不就是以陶渊明为典型代表的魏晋诗歌吗?如果你喜欢的style的话,考虑买本魏晋名诗集看看?🍳
回到最开始我所说的“诗意的栖居”,你看,其实诗意不一定就非要找一个荒野郊原去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也基本不可能,也不一定非要有多大的房子,多么的闲适——为了能够满足这样的条件,恐怕只有退休的老年人和富二代可以了吧?也许有的时候,只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捧着自己爱的书,心里有那些自己爱的追求,不改其乐——这,不也是一样的很“诗意”吗?!
今天我为大家介绍了陶渊明的移居二首,抒发了一些自己的小小观点,可能他人会有不同的见解,但是我希望可以让大家哪怕有那么一丁点的小触动——凭什么,你我就不可以活得“诗意”呢?
最后,我再给出几个可供选择的参考反馈题目,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启发:
- 你知道陶渊明在移居到南村之前是在哪里隐居的吗?为什么他要搬过来呢?从中你可以看出他对人生的什么态度呢?
- 听完分享,你是否对诗意与生活有了更多的理解呢?如果有的话。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嘛?
- 你知道陶渊明还有什么故事吗,这个故事和我今天分享的内容有何联系呢?
- 我向大家介绍了魏晋诗歌的清丽质朴,对比后来唐初或其他时期的作品,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本次我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感谢你的收听,我是猫猫,我们下期再见吧!
参考资料:《陶渊明传》《陶渊明传》《陶渊明诗笺注》《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古诗赏析》
【本文系Pleiades_Antares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不得私自转载,欢迎转发本文章、点赞评论打赏以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