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末 ,淡看佛系流行
如果评选2017年年尾最流行的词汇,“佛系”必然当选,就像是一夜之间各大网站,各大媒体纷纷出现“佛系”一词,传播的速度之快令人惊叹,到底什么是“佛系”?各大网站也众说纷纭。梳理下来有以下几点,一则认为“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随性、豁达。”另一则认为“这也可能是面对竞争、面对压力时候的怠惰、消极。”更有好事者总结出了佛系粉丝、佛系员工、佛系甲方甚、至佛性前任,考试、恋爱、健身、网购等行为也找到了“佛系”的方式。
到底什么是“佛系”呢?有人举例大家感受一下。比如,“佛系员工”,被描绘成“交代下来的任务从不推辞,但是也绝对不会给自己揽工作;工作质量永远保证合格,但从来不会有惊喜”。再比如,“佛系恋爱”,是“不温不火,不会夺命追魂call,主要相处方式就是一周一两次见面”。
不知各位观了如何?我还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也是服了我们网友的神奇联系能力,和众多媒体的推波助澜。稍有佛教常识的人大概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们不妨从“佛性”来看看 “佛系”,对比一下孙悟空与六耳猕猴到底哪个是真的“美猴王”。
最初佛教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众生,亦译作“有情”、“有情众生”等,泛指一切生命存在,以人类为主,包括一切有生命的动物,佛教所认为的众生与现代的生命有很大不同,在它看来,世俗世界的一切众生,之生死轮回,总不出此三界六道之外,通俗的来说就是指我们所有的人。佛指觉悟,性,意为不变。大乘佛教的一些经典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众生都有觉悟成佛的可能性。
佛教自两汉之际从印度传到中国以后,经过漫长的撞击和融合,已经变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从其自身特点来看,主要是因为其自身严密而系统的理论,为其终极信仰提供强有力的论证,为宗教缺失的中国人提供具有普适性的终极信仰与关怀;又能慈悲济世,普渡众生,给人以现实的爱,现实的关怀;它还有严格的戒律,很多人都难以受如此戒行,让世俗之人油然而生敬意。
再来看我们的儒家文化,儒家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爱,它的特点是重精神,轻物质;重道德,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儒家注重的是大方向,重视的是精神生活的充实和丰富,关心的是健全人格的培养和正确人生观的建立,即教导人成为正人君子。
我们再回头看看“佛系”在网络上的代表:
佛系乘客:给司机打电话说,你不要动,我来找你。
佛系好友:在朋友圈随缘点赞,都是爱的鼓励。
佛系粉丝:不混圈、不掐架、不产出。经典语录:“爱他,就给他诵经!”
佛系买家:不确认、不点评、不退货。经典语录:“我们买的不是东西,是和平。”
…… ……
突然特别想笑,觉得自己太过于较真,“佛系”和“佛性”根本就无多大关联,和儒家思想也无多大关联,可能只是临时的调侃,以换取片刻的轻松,他们可能是想给自己寻找一个文化的标签,想给自己找一下人生的定位。
也许不该认真,就应该付诸一笑,临近年关,压力倍增,也许我们堆砌一下辞藻,宣泄一下自己都是应该的。积极也好消极也罢,“佛系”跟不久前流行的“油腻”一样,都不过是个标签,并不足以指代丰富多彩到无所不有的人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我们可能也只是看到了标签,而没有看到“佛系”心中那不屈不挠的“斗战胜佛”吧。
所以,不妨也“佛系”一下:不必太当真,也不能不当真。